宮頸糜爛,是指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分表面的鱗狀上皮因炎癥被頸管的柱狀上皮所覆蓋,使該部位的組織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在炎癥初期,糜爛面僅為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表面平坦,稱為單純型糜爛;后由于腺上皮過度增生,并伴有間質增生,糜爛面凹凸不平而呈顆粒狀,稱顆粒型糜爛;如間質增生顯著,表面凹凸不平現象更加明顯而呈乳突狀,稱乳突型糜爛。根據糜爛面積的大小可分為三度:輕度,指糜爛面小于整個宮頸面積的 1/3;中度,指糜爛面占整個子宮頸面積的1/3-2/3;重度,指糜爛面占整個子宮頸面積的2/3以上。臨床主要癥狀是白帶增多。但由于病菌和炎癥的范圍及程度不同,白帶量、性質、顏色及氣味也不同,可呈乳白色粘液狀,有時呈淡黃色膿性,伴有息肉形成時可出現血性白帶或性交后出血。當炎癥沿子宮骶韌帶擴散到盆腔時,可有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墜痛及痛經等。常于月經、排便或性交時加重。
宮頸糜爛是女性最常見的生殖器官炎癥,多見于已婚婦女。我國醫學工作者曾在湖北某市進行了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發現,在職已婚婦女宮頸糜爛的發病率高達43.89%,其中輕度宮頸糜爛者占70.12%,中度宮頸糜爛者占27.86%,重度宮頸糜爛者占2.02%。在分類上,單純型占大多數,為56.69%,乳突型和顆粒型共占43、31%。農村婦女的發病率更高。宮頸糜爛雖是局部病變,但它直接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宮頸糜爛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有導致不孕癥及宮頸癌的危險(有資料顯示,其宮頸癌發生率高于正常人4.4倍),糜爛面積越大,危險系數也就越大。及時治愈宮頸糜爛,乃是亡羊補牢之舉。
有關專家調查研究認為,宮頸糜爛與性生活密切相關。未婚女子由于處女膜的屏障作用,陰道內一般不會有外來物的侵入,所以很少有官頸糜爛的發生。一旦結了婚,有了夫妻性生活,陰道相對處于一種“開放”狀態,可遭到外來病菌的侵襲。當然,正常的、講究衛生的性生活一般不會給女性帶來什么危害。因為正常的精液中含有殺菌物質,對陰道可起到消毒作用;同時女性的陰道也有很強的自凈自潔的生理功能,它有自然抵御外來病菌的侵襲的能力。若是男女雙方在每次性生活前,都能做到仔細清洗自己外生殖器及會陰部,注意清潔衛生,一般不會造成女性生殖器炎癥。但是,如果性生活時不注意清潔衛生,病菌侵入陰道就有了可乘之機,加之由于婦女宮頸腺體分枝復雜,子宮頸管內膜皺壁多,感染不易徹底清除,這都會增加女性患生殖器官炎癥的可能性。另據報道,本病發病率最高的年齡組為20-30歲占51.71%,其次為30-40歲,占44.20%。20-40歲的女性,盡管雌激素水平較高,有一定的陰道自潔作用,但在這期間由于性生活頻繁,細菌感染、機械性損傷的機會明顯增加,滴蟲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非特異性陰道炎發病率亦同步上升,給宮頸糜爛提供了“溫床”。再者,多個性伙伴、經期性生活、性生活刺激強度過大等,也是導致宮頸糜爛不可忽視的因素。
據統計,宮頸糜爛的發生還與月經周期和持續天數有關:月經周期≤2O天者患病率為81.8O%,≥20天者患病率為43.8l%,兩者有非常顯著性差異;月經持續天數≤2天者患病率僅33.33%,而≥8天者患病率為83.33%,有顯著性差異。更為重要的一點,女子分娩或流產時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宮頸裂傷,給病原菌打開了方便之門,以致日后引起宮頸發炎。由于炎癥的刺激,局部分泌物增加,宮頸長期浸漬在炎性分泌物中就會引起糜爛。反復多次的人工流產、診斷性刮宮、宮頸擴張術等一些婦科手術,都可能導致宮頸損傷或炎癥,最后引起宮頸糜爛的發生。
預防宮頸糜爛,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講究性生活衛生,適當控制性生活,堅決杜絕婚外性行為和避免經期性交。②及時有效地采取避孕措施,降低人工流產。引產的發生率,以減少人為的創傷和細菌感染的機會。③凡月經周期過短、月經期持續較長者,應予積極治療。④防止分娩時器械損傷宮頸。⑤產后發現宮頸裂傷應及時縫合。③定期婦科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宮頸炎癥,及時治療。
治療宮頸糜爛并不困難。輕度宮頸糜爛可在婦科醫生的指導下選用一些陰道填塞藥物治療;中度和重度者,可采用物理療法,如電熨術、電烙術、激光治療、冷凍等多種方法。對少數經上述方法久治不愈、癥狀嚴重或疑有癌變者,可作手術治療,將糜爛的宮頸作較大范圍的圓錐形切除。但要強調的是,尚未生育的女性最好不用激光療法,原因是通過激光治療的官頸有可能影響以后分娩時宮頸擴張,從而造成難產。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經期衛生并暫停性生活,防止情緒過度波動,定期進行官頸刮片或活組織檢查,以防止宮頸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