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治療不孕重在調經,而調經重在肝腎。引起不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多和月經不調關系密切。 中醫對不孕的認識
中醫認為,治療不孕重在調經,而調經重在肝腎。引起不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多和月經不調關系密切,指出“婦人無子,皆由經水不調”。西醫認為,月經是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所引起,而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脫落是由內分泌所調控,月經實際是內分泌狀態的一個外在表現,所以在臨床上經常出現“內分泌紊亂——月經不調——不孕”這一連貫病例。因此,在“不孕重在調經”這點上,中西醫的認識是一致的。
調經的方法
調經的范圍很廣,從月經周期的先后到月經量的多少乃至白帶的色、質、量、氣味都屬于觀察范圍。“調經重在肝腎”。無論是《黃帝內經》還是《傅青主女科》都認為腎是生殖的關鍵,只有腎氣充盈才能“月事以時下”,才能正常地生育。腎又分腎陰腎陽,需要在治療過程中具體地辨證才能分清是壯腎陽還是滋。腎陰。但不可否認,無論是補腎陰還是腎陽,治不孕主要的焦點集中在腎。(中醫里的腎并不是單純指腎這一器官,而是對類似于生殖生長機能的概括。)
中醫調經的另外一個焦點集中在肝,因為中醫認為肝臟具有“統血,藏血,運營周身之血”的功能,月經屬血,調理月經自然應該向肝下手。所應用的大多是疏肝理氣活血的法子。逍遙丸、開郁種玉湯、完帶湯、止帶湯等都體現了這一法則。
調經種子法
近十幾年來,一些從事“調經種子”理論研究的專家,通過對復方中藥系統的研究,由動物試驗和臨床總結分析闡述了其客觀性。中藥調經作用的臨床實驗表明:通過對不同方藥臨床治療不孕癥效果分析,顯示中藥具有雙向性調節平衡月經周期的作用,可使月經先期者延長,月經后期者縮短,均趨向正常生理性周期(28-30天)發展,同時對月經周期伴有的經色、經質、經量、行經及自覺癥狀等方面均明顯改善,通過不同臨床觀察,確證中藥具有肯定的調經助孕效果。這和中醫“種子之法,即在調經之中”的理論是不謀而合的。
助孕方
1、紅糖生姜湯(主治宮寒)
紅糖250克、生姜末150克,隔水蒸30分鐘,分7份,從月經干凈后的第2天開始,每天早上空腹用開水沖服,連服7天。服藥期間禁止同房。
評解:中醫有個概念——“宮寒”。直白地說就是“子宮寒冷”,會影響受孕和胎兒在子宮里安居。但中醫所說的“子宮”不單指孕育寶寶的那個“房子”,是包括子宮、卵巢、附件在內的多種器官和它們的功能。血是女性身體康泰的根本,有血才有女性一身的體健貌端。而血液運行最要緊的是按時,盈漲虧落有時,方能成孕坐胎。如果血氣遭遇寒邪,就會損傷子宮陽氣。血液凝滯,子宮虛寒,胎兒容易流產。宮寒的表現是月經推遲、月經量少而且顏色黑,有血塊,白帶量多,夜尿多。這些女性在準備懷孕前需要先改善子宮環境。
2、促排卵湯。(本方主要促使發育成熟的卵泡排卵)
當歸12克、赤芍10克、丹參15克、澤蘭10克、杞子15克、熟地12克、金櫻子15克、王不留行15克、香附9克、紅花15克、茺蔚子12克、仙靈脾15克,自月經開始第11天每日1劑連服6天。
評解:排卵功能障礙是導致不孕的一個常見因素,或卵泡不破裂。或過早出現黃素化,這些都直接導致不能正常排卵從而引發不孕。本方滋腎健脾,是促排卵的效驗方之一。
3、促黃體湯。(本方主要促使黃體生成并能使其分泌足量的黃體酮)
龜板12克、丹參15克、旱蓮草20克、川斷12克、大蕓15克、杞子20克、菟絲子15克、女貞子10克、巴戟天12克、仙靈脾15克、制附子6克、肉桂3克(另包>中服),痛經加重肉桂,血淤者加澤蘭。從月經始第17天開始服,隔日1劑,共5劑。
評解:大補腎元之方,對黃體生成障礙有一定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