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醫辨證的證型常見有肝胃不和、脾胃虛寒、胃陰虧虛、濕熱血瘀,其中肝胃不和、脾胃虛寒最為常見,當然也有互為兼夾的。中醫治療胃病,往往注重調養。葉進原則上不推薦病人用中成藥,因為其藥物組成比較固定不能因人制宜;而湯劑可根據病人的情況靈活運用,而且能以調節人的整體情況為前提,綜合治胃。他的養胃方,從看天、看地、看人三方面入手。葉進在行醫時,反復向病人強調:要按時吃藥,定時復診,根據療效調整劑量、配伍,整個療程要維持三個月以上。
看天:因時制宜
腸胃對冷刺激比較敏感。慢性胃炎,盡管在冬季天氣寒冷時多發,但防治應從秋季就開始。秋天按氣候特征分初秋、仲秋、深秋。脾喜燥惡濕,初秋濕熱,由脾而傷胃,所以初秋的時候應減輕濕熱,加強脾的運化功能,以治脾來養胃;仲秋氣候變得干燥,此時容易胃陰虧虛,所以養胃要從養陰開始;深秋時節,氣候特點是燥而寒,外邪入侵,適當滋補,可以幫助驅寒暖胃。當然,在其他天氣較熱的季節,胃病患者如果不注意飲食,吃一些冰凍的、刺激性的或不新鮮的食物,也會引起病情復發或加重。因此,在天氣較熱的季節慢性胃炎病人也要忌口。
看地:因地制宜
葉進常遇到一些本已調理得很好了的病人,不知怎么的,胃病突然又犯了。原來,他們前期出差或外出旅游,不了解當地情況,途中飲食、起居都不太講究,到了吃飯的時間沒按時吃。這樣經過一番舟車勞頓,再加上吃東西不衛生或睡眠不好,都會引起胃病復發。此外,地理環境對人的身體也會產生嚴重影響,有些地方濕氣比較重,有些地方早晚溫差大,還有些地方十分干燥。這些對于患胃病者,都會產生影響。
看人:因人制宜
每個人的性別、年齡不同,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不同,體質也會有所不同,所以用藥也要有所差異,如血虛的要補血、陽虛的要溫陽。中醫講究針對病因治療,假如肝胃不和,那就要疏肝和胃;脾胃虛寒,就要以溫中補虛為主。另外,有些人除了有胃病,還有其他疾病,也要及時發現治療,不能忽視其他的疾病對胃的影響。
葉進說:治胃病,要把這三方面的因素都考慮進去,根據每個人的身體實際情況,按照中醫五臟六腑相生相克的原則,用疏肝和胃、溫中健脾、滋陰養胃、清熱解毒、祛濕化瘀等方法來調理。同時,治慢性胃炎,還要注意生活細節、飲食起居,真正做到養治結合,這才是對付“老胃病”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