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失眠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見的是由情志精神因素所致,如思慮過度,惱怒煩躁,驚恐膽怯等。中醫學認為,心主神志,神安則寐,神動則寤,神靜情暢則寐,神躁情郁必難寐。學會自我調節,常可收到好的效果。 放松情緒
我國古代醫家早已提出,調暢情志是防治失眠的首務。宋代蔡季通云:“睡側而屈,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后睡眼。”即睡眠之前要保持情緒安定。《延壽藥言》指出:“臨睡前宜用熱水洗腳,將一切顧慮拋盡,宜思生平愜意賞心之事,或閱平和安慰靜穆恬適之詩文,則心地光亮,神志安寧,入睡必易。”
注意臥姿
明代周履靖說:“睡宜側臥屈膝,覺宜舒展,夜半不可不睡,睡宜握固,睡易掩心。”即睡覺時側臥、半握拳,手不放在胸部,睡得舒展自如,才不損心耗氣,可消除失眠。清代馬齊在《陸地仙經》中提出幾種良好的睡眠姿勢,是“病龍眠,拳其膝也;家猿眠,抱其膝也;龜息眠,手足曲而心思定也”,失眠者不妨一試。
自我催眠
氣功入靜法: 舌抵上顎,微閉目瞼,微露余光,靜視鼻尖,去除雜念,靜守丹田或涌泉穴,慢慢入靜,而且以一種安穩、祥和的心境,自然地而不是著急地想象我已睡意濃濃,我已靜下來,我將入睡了,我在打鼾了。這樣將使你很快入睡,進入夢鄉。
呼吸導眠法: 平臥靜心,面帶微笑,行6次深而慢的呼吸后,轉為自然呼吸,每當吸氣時,依次意守頭頂、前額、眼皮、嘴唇、頸部、兩肩、胸背、腰腹、臀和雙腿、雙膝和小腿、雙腳,并于每一呼氣時,默念“松”且體會意守部位松散的感覺,待全身放松后,就會自然入睡,必要時可重復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