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第三屆全國兒童多動癥專題學術會議上,與會專家進行了學術報告,內容涉及兒童多動癥的病因學、家庭高危因素調查、檢查診斷方法研究、臨床治療研究、實驗研究、中西醫結合診治思路等。
在對兒童多動癥的認識和發展方面,本屆會議主席、全國中醫理論整理研究會秘書長冷方南教授介紹說,兒童多動癥又稱注意缺陷多動綜合征(ADHD),或小兒輕微腦功能失調綜合征。其臨床表現為:患兒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注意力渙散,活動過多,情緒不穩,沖動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以致影響學習成績。我國對本病的認識和研究開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比國外晚了至少10年。國內研究本病較早的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任醫師肖代齊談到,早在1845年,德國人霍夫曼就對兒童多動作為病態予以描述。經過國外專家多年的研究,世界衛生組織在1978年將本病命名為“兒童期多動綜合征”,而后美國精神病協會將本病改為“注意缺陷障礙”。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普遍對該病認識不夠,不認為兒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是病。后來隨著社會的逐步重視,又因認識不清,診斷標準不明確,好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不好就是多動癥,以至一度出現診斷擴大化、就診人數猛增的狀況。目前,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該病的認識也趨于理智,不再盲目就診。
煤炭總醫院的彭國忱主任醫師說,國外對該病患病率報告差異很大,由2%~20%不等。我國部分地區開展了該項調研,患病率在1.3%~8.6%不等,這與調查對象不同、地區差異等有關,現基本認為我國發病率為4%~5%,發病年齡基本為學齡前至10歲左右。然而由于家長認識不夠或治療顧慮多,能來醫院就診的人數不足患兒總數的10%,而堅持治療的比例更少。
對于病因學方面,肖代齊教授認為目前研究還不夠,總的來說本病跟遺傳因素有一定關系,同時與家庭環境、教育方式、心理因素等都有關系;而從中醫角度說,與先天稟賦和后天飲食、生活等方面有關。
那么,兒童多動癥如何診斷和鑒別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李宜瑞主任醫師介紹說,以該病的臨床表現
①過多的好動
②注意力不集中
③沖動任性
④學習困難,加上與年齡是否相符,再參照醫生的專門檢查測試,同時應結合家庭、學校環境,綜合分析,加以診斷。
診斷必須嚴格而規范。該病與正常頑皮兒童相鑒別:一是在主動注意力方面。多動癥患兒在上課時大部分時間注意力渙散,精神不集中,作業拖拉;而正常頑皮兒大部分時間仍能集中注意力,作業常草率完成,并不拖拉。二是自控能力方面。多動癥患兒在集體活動時,往往不守紀律,喜好撩逗;而正常頑皮兒能遵守紀律,自我制約。另外,應結合醫生的檢查、測試結果進行鑒別。
在談到該病的治療時,各位專家從中西醫不同角度進行了介紹。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兒科鄒治文主任醫師很早就參與兒童多動癥的中醫研究。她臨床基本全用中醫藥治療。她說,中醫藥治療兒童多動癥具有副作用少、療效可靠的優點。臨床一般分為九種證型,其中腎陰不足、肝陽偏旺者占80%~90%,當從腎治療,因為腎為先天之本。治法當以滋腎陰、潛肝陽、寧神謐智為主,同時配合心理治療,療效很好。西醫出身的山西太原婦幼保健院魏瑞陶主任醫師談到,研究初期,中西醫對該病的治療有分歧。她本人采用中西醫對照治療研究發現,西醫用利他林等藥見效快,一般4~6個小時,但療效不好,副作用大;采用中醫治療,半個月左右見效,但療效好,有效率能達到80%以上,且基本無副作用。天津兒童醫院石萍副主任醫師認為,兒童多動癥是一種綜合的疾病,因此治療也應該是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同時配合心理治療,家長應該在患兒行為上予以干預和指導。而目前我國在家長、社會的支持配合方面與國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秘書長、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韓新民副教授等各位專家普遍認為兒童多動癥的心理治療非常重要。患兒家長應配合醫生,經常和孩子溝通交流,注意教育方式,忌打罵孩子,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而老師應該注重教育方式,不要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排擠學生,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肖代齊教授補充說,該病治療應及早,否則對兒童一生的成長都會有很大影響。由于學習成績差導致患兒心理壓力大,同時社會家庭關心少,最終將導致少年犯罪,或者成人多動癥、憂郁癥,甚至精神分裂等。
冷方南教授最后指出,我國有4億兒童,以多動癥4%發病率計,全國至少有1600萬多動癥患者,其中有相當比例表現出沖動任性,約有25%也就是400萬患者可持續到成年,屬于可發展成違法犯罪、反社會性人格的潛在危險人群。因此,兒童多動癥防治研究的課題意義十分重大,已不僅是醫學領域探討的課題,應該成為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廣泛關注的課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兒童多動癥的防治,關系到中華民族人口素質的提高,關系到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因此我們除了在課題研究多做努力外,更應重視科普宣傳,呼吁全社會關心兒童,關注兒童多動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