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莊子》中就有《養生主》一章。老子和莊子是道家,屬一個思想流派。漢以來才逐漸形成了道教,崇尚煉丹術。道教養生學的要義就在于主體順應客體的規律。現代有人認為,淡泊養生也屬道教養生的組成部分。
諸葛亮在《戒子書》中談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淡泊明志”可使人領略人生,頓悟人生;“寧靜志遠”可讓人胸襟開闊,潛心修煉,達到物我兩忘的“空靈”境界。
七情是對情感活動的總結,七情調攝得當,人體身心健泰;七情太過,是致病之源。備受歷代養生學家推崇的“致虛極,守凈篤”是老子主張的養生思想,能詮釋上述養生境界。莊子認為,大地生我,最終是要歸納我的。人本來“無”,到了還要歸于“無”。生要活得瀟灑自在,不追逐名利,不為物欲所累;老了應坦蕩地回歸自然。這樣就能凡事看得開,無憂生憂死之慮。唐代名醫孫思邈極注重修心養性,他將人體的精、氣、神喻為燈油,人的生命猶如燈光。若燈芯用大炷,油易盡,燈易滅,若燈芯用小炷,則油有余,燈難熄。生命如燈,精、氣、神是“生命之油”,只要注重修心養性,淡泊處世,順其自然,“生命之油”便消耗得慢,生命自可延長。
人生旅途中,既有順境也有逆境。應在順境時保持平和心,逆境時注重平常心。所以,活得健康需要淡泊寧靜的心態,工作時以入世的心態積極認真拼搏,休息時以出世的心態把一切都放下,讓心境處于一種淡泊自然狀態。據調查,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工作都相當艱苦,但他們的壽命都很長,因為他們的情緒始終是愉悅的、恬淡虛無的。
淡泊集氣質、修養、智慧、境界于一體,須自我修煉,去除一切私心雜念,返樸歸真,簡樸、淡泊、寧靜,不被物欲所累,為社會為人類做出積極的、無私的奉獻,使生命之光得到進一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