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示例 宋·周密的《云煙過眼錄》:“骨咄犀,乃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宋·克勤《園吾佛果禪師語錄》:“以言遣言,以機奪機,以毒攻毒,以用破用。”宋·宗永集《宗門統要續集》:“以毒攻毒,以楔出楔,還他睦州老漢始得。”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回:“我何不以毒攻毒,叫陳林掌刑追問。”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二回:“這個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兒。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醫學意義 對“以毒攻毒”原理的認識和運用,最早是出現于醫藥行業的,是我國先民們的聰明智慧在祖國醫藥學上的體現。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已有應用這一方法的間接論述;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里,則更詳細地闡釋了用毒藥療疾的原理;誕生于公元10世紀的天花“痘接種法”,是這一方法運用上的里程碑,開創了人類預防接種、抗菌素研制和現代免疫學發展的先河。唐代典籍中就有了運用以毒攻毒方法的實例:如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一文中就記有“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疬,去死肌,殺三蟲”的事,是對永州毒蛇治療多種疾病功能的記載。唐代另一位官吏張鷟,在他的《朝野僉載》中已記有用毒蛇治病的故事:“陜西商縣有人患麻風病,被家人所逼,搬到山里筑茅屋而離群獨居。有烏蛇墜酒罌中,病人不知,飲酒漸瘥,罌底見蛇骨,方知其由也。”成名于18世紀的“抗毒素免疫療法”的發明人貝林,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從動物身上提取出抗毒素血清,正是在其通曉中國“以毒攻毒”理論的日本友人北里柴三郎的明確提示下才得以完成的。從1891年12月他在德國勃里格醫院第一次以“以毒攻毒”的方法成功試用于人體開始,白喉的死亡率就出現了顯著的下降,以至后來成為能使兒童產生自動免疫能力的有效制劑,使兒童終生不得此病。
如今,“以毒攻毒”療法已成為世界范圍內醫學界共同看重的方法,并且被廣泛運用于一些毒病、大病、危病、急病、重病、難病、頑固性疾病的治療中,顯示出它可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