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季節更替,總有一大群人因不適而患病。特別是老年朋友,稍不注意就被“疾病纏身”。怎么樣才能在季節交替時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記者采訪了原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著名中醫學家陳潮祖老先生。談起自己的養生之道,陳老認為:人欲長壽健康,重在淡泊寧靜,清心寡欲,情緒穩定;飲食合理有度食療;注意護顧人體“陽氣”;有病早治;適當鍛煉五個方面。
淡泊寧靜,清心寡欲
據陳潮祖教授介紹:養生之首要,要特別注意調養精神,精神內守,心神安寧方能五臟安和。所謂淡泊寧靜,清心寡欲,情緒穩定,就是對事物應該正確對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爭名奪利,避免不良的心理沖突,使心神安定,氣機不亂。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只有這樣,才能氣從以順,各從其欲,提高體質,健康長壽。
此外,還可通過調息法、數息法、存想法或默誦法來達到“精神內守”、“神凝氣聚”的作用,其中調息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陳老介紹,所謂調息法,注意調節自己的呼吸,使之深、慢、細、勻,可以每日早晚各1次,在調息之時,同時閉目靜養,把守神與呼吸、守竅協調的結合在一起,使神息相依,神氣合一,而得到身心健康的效益。
飲食合理,善用食療
飲食是脾胃化生精微之源,為全身氣血充養之根,然人食五谷生百病,若飲食不節或不潔,輕則損傷脾胃,重則虧耗五臟。而現代人錯誤理解了飲食食療的作用,認為要“吃得好”,多食“補品”、“高蛋白食物”,身體才會好,但根據陳老經驗,飲食最好尊崇“四季食療”原則。
根據中醫四時氣候特點制定食療方法,以幫助人們更好的適應氣候變化,達到調節機體、促進健康的目的。如秋季多“燥”,宜少食辛辣,適當食用甘潤之品,如梨子、銀耳等,結合四川多“濕”的特點,更宜選擇一些既潤又不滋膩戀濕之品,如百合、苡仁熬粥;冬天則應適當多食溫養之品,如當歸生姜燉羊肉,以助人體陽氣,提高御寒能力。
護顧人體“陽氣”
護顧人體陽氣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陳潮祖教授認為,要護顧陽氣,需做到以下幾點:
(1)少食生冷
生冷之品首先易損后天脾胃之陽,既而影響先天腎陽,而致全身陽氣虧虛,所以平素飲食皆因注意少食生冷,比如勿食冰鎮之品、勿貪食瓜果涼菜等。
(2)睡臥有時,振奮陽氣
陳老認為,根據《內經》理論,春天應晚臥早起,起床后可在室外散步,以順應春天陽氣升發,生機蓬勃的自然景象;秋季,陰氣漸盛,陽氣漸收,應早睡早起,以應秋天收斂之氣;冬季,陰氣盛極,應晚睡晚起,順應冬天潛藏之氣。
有病早治
早在1800余年前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已強調要“治未病”,即人除了要學會預防生病外,有病早治也非常關鍵。陳老素來體瘦,但并無現在老年人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平素也鮮有病重臥床或住院,據他介紹,這與他一直注重小恙即治,不“養奸作惡”關系頗大。因此他建議人們尤其是老年人要養生,不在于多食“補品”,而是要注意有小病小痛時及早正規治療,以免叢生變證、惡證。陳老笑言,借用一句流行語,就是將病患“扼殺于搖籃或萌芽狀態”。
適宜運動
所謂適宜運動,包括體力活動和腦力運動。陳老認為:“每天百步走,要活九十九”,他每天堅持慢步行走至少1公里,同時配合調息養神。此外,科學而合理的用腦,可防止大腦衰退,從而調節機體功能,使其保持旺盛。大腦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也是用進廢退。勤于思考,各種有益的思維活動能使血管經常處于舒張狀態,維持神經細胞的營養供應,減慢大腦衰退,延長壽命。陳教授建議每天適當讀書閱報,寫寫文章,動動腦,有利于活躍腦細胞,防止大腦痿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