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酒家、飯店推出品種繁多的藥膳,如壯陽藥膳、螞蟻藥膳等,吸引大量食客。一些人在家里燒起“黃芪燉雞”、“當歸蒸肉”、“杜仲腰花”等藥膳。但是,人們品味藥膳時,不能忽略了一點:藥膳必須對癥和適量。
一般來說,可作為食療的藥物有三類:
一類如生姜、桂皮、茴香、胡椒、甘草等,這些既是藥物,又是食物調料;
另一類是蓮子、百合、藕節、苡仁、赤豆、紅棗、龍眼肉、山藥、黑芝麻、馬齒莧、薺菜、白茅根等,這些既是藥物,也可作為食物充饑;
還有一類是動物臟器,如豬肝、豬腎、虎鞭、阿膠、鹿茸等,這些食物具有藥物功效。食療藥膳的藥物有嚴格的數量和劑量限制,不能一味貪多、求大(處方)。然而,目前許多酒店、餐館推出的藥膳菜譜,不僅超出了上述藥物范圍,有的餐館老板既不懂醫,又不懂藥,任意加大某些藥物的劑量。
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有其性味、歸經、主治、用量和禁忌。如果不究陽盛陽衰,不講寒熱虛實,不辨身體胖瘦、體質強弱,更不測血壓高低,不管有否慢性疾病,對各種藥膳一概食之,豈非自尋不測?尤其是某些藥膳宴,各種藥物混雜,藥量又無嚴格掌握,實在是得不償失。
食療藥膳是祖國醫藥的瑰寶。其膳中有藥,兼具營養和治療功效,數千年來一直受人們青睞。美食家們應根據自身條件、疾病情況,有的放矢,對癥施之,才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