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一致認為,中西醫聯手,“降”、“調”結合才能優勢互補。
五種情況最適合中醫藥治療
記者采訪了多位治療糖尿病的中醫專家,他們認為在任何時候使用中醫藥配合治療都是適合的,但臨床觀察顯示以下五種情況療效更為顯著:
1.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異常的患者一部分會長期保持糖耐量異常狀態,一部分會逐漸恢復正常,還有一部分會逐漸發展成為糖尿病。我國每年有大約10%左右的糖耐量異常的患者進展為糖尿病。糖耐量異常進展為糖尿病之前稱為“糖尿病前期”,雖然還不是糖尿病,但同樣存在高血糖損害和慢性并發癥逐漸發生的可能性。對這部分人群,在認真進行飲食管理與運動治療的基礎上,使用中藥調理,可以對血糖和血脂進行有效干預,可以降低50%的糖尿病的發生率。
2.輕中度2型糖尿病
臨床上時常可以見到輕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不太高的老年患者,在飲食和運動的基礎上可以單純應用中醫藥治療,就可以將血糖控制在滿意的范圍。
3.血糖控制良好但癥狀緩解不明顯
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經過綜合治療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仍然存在一些癥狀,如口干又不想喝水,疲乏無力,體弱多汗等氣陰兩虛的表現,西醫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這時可以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可采用益氣養陰、填補肝腎、清熱利濕等對癥治療的方法取得良好療效。
4.協助降低血糖減少西藥的劑量
西藥降糖的療效肯定,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有些患者為了將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使用的西藥劑量比較大,而長期大劑量的使用西藥必然給身體帶來一定的損害。這時如果加用中藥治療,在方藥合理的情況下可以逐漸減少西藥的使用劑量,協助平穩降糖。
5.預防和治療早期慢性并發癥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常見有腎病、眼底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等,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西醫還缺乏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綜合治療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礎上配合中醫辨證論治,可取得良好效果。實驗證實,西藥加中藥可以明顯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如采用補腎固攝等方法治療,可以使患者尿蛋白排出減少,保護腎功能,減少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采用補益肝腎、活血通脈等方法治療,可以促進眼底出血滲出的吸收,提高患者的視力,延緩其發展;采用補益肝腎、舒筋通脈的方法治療,能夠明顯緩解肢體涼、麻、痛的神經病變癥狀。
中醫專家的三個提醒
1.不要擅自停、減西藥
臨床和實驗研究證實部分中藥確實存在一定的降糖作用,但降糖的強度和西藥是無法相比的。所以不能在使用中藥后擅自停用或減用西藥。正確的方法是,在服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中藥2~4周后,根據血糖的監測情況考慮是否減少西藥的用量。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因為看中醫服用中藥后,而自行停用西藥,導致血糖升高,影響了病情的控制,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另外,臨床上確實可以看到在使用中藥后逐漸減少最終可以停用西藥的病例,但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居多,本身血糖也不太高,而且是在長年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的基礎上,并不是單獨使用中藥治療的結果。(編者提示:中藥和西藥的服藥時間要間隔30分鐘以上。)
2.不要擅自使用偏方和驗方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方藥至今還在臨床廣泛使用,同時在民間還流傳著大量用于治療糖尿病的偏方和驗方。對此,專家認為,有一些方藥確實有一定效果,但效果絕對沒有傳說中那么神奇;有一些方藥根本就沒有經過臨床大量使用,只是自行標榜為“驗方”,療效非常沒有保障;還有一些方藥含有劇毒成分,使用起來非常危險。由于生命只有一次,廣大患者切不可抱著僥幸心理,“以身試藥”,以免發生危險、造成悲劇。因此,專家建議,不要擅自使用中醫方藥,應該在糖尿病治療經驗豐富的中醫師的評估、指導下使用。
3.不要盲目崇拜或者排斥中醫藥
中醫在糖尿病治療上有很豐富的治療經驗和方法,但是中醫藥只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不要過于盲目的迷信中醫中藥,更不能在絕望的時候把中醫藥當成“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心存不切實際的幻想。另外,中醫由于其獨特的醫療理論和思維方法,常常不被人理解和接受,有時會被人污蔑為“偽科學”,與巫醫巫術劃等號,這顯然也是不公平的。用一顆平常心實事求是的看待中醫藥,是比較冷靜、理性的方法。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治療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給廣大患者減輕痛苦,恢復健康,因此,不存在中醫西醫誰好誰不好的問題,也不存在誰強誰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