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任小紅醫生介紹,冬季瘙癢癥多發生于秋末和冬季氣溫急劇變化時。寒冷是其主要的誘因,因為冬季天氣寒冷,皮膚萎縮,皮脂腺分泌機能減退,引起皮膚干燥,而很多患者由于怕冷,沐浴時水溫較高,洗浴次數頻繁,或者穿著化纖毛織品,使用堿性較大的沐浴用品,這些都會促使瘙癢癥的發生。在中醫看來,冬季瘙癢癥主要是血虛風燥、肌膚失養,再加上受外邪侵襲所導致。
冬季瘙癢癥的多發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兒童也有可能發生此病。瘙癢的部位主要以小腿、前臂、背部、腰腹部最常見。這種瘙癢到了夜間會大大加重。最初的瘙癢僅局限于一處,進而逐漸擴展到全身。瘙癢的程度會因人而異,有的人表現較輕微,時間也較短暫;有的人很劇烈,奇癢難忍,常要不斷搔抓,直到皮破血流有痛感為止。搔抓會形成抓痕、血痂、濕疹和苔蘚變等。“瘙癢癥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寒冷季節發病,春季后逐漸好轉。”任小紅醫生說。
專家支招——杜絕冬季瘙癢
“冬季瘙癢癥除了藥物治療外主要還是在于保濕,可以使用硅油霜、維E霜等。”任醫生建議,生活用品也應該選擇溫和不刺激的為宜,因為對皮膚的過度刺激會破壞它的保護層。洗澡時應該選用中性或弱酸性、不含香精、防腐劑、皂基等化學刺激成分的沐浴液,浴后還可涂抹潤膚劑。還有洗澡的水溫不要過高,次數要適量。如果瘙癢較為劇烈,可以內服抗組胺藥物、鈣劑、維生素C等,外用藥物可根據病情選用含止癢劑的爐甘石洗劑、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等。
任醫生介紹,中醫治療冬季皮膚瘙癢癥,多以養血潤腸,熄風止癢為法,內治外治相結合。內服藥可選用當歸飲、地黃飲、歸脾湯等加減。皮膚干燥瘙癢處可涂搽潤膚止癢藥,如無極膏、甘油擦劑、苦參止癢霜。皮膚干裂處可涂搽愈裂霜、天麻膏等。在秋冬季節選用橘皮、蓮子、大棗、當歸等健脾養血的中藥做成藥粥,堅持食用,對防治過敏性皮膚病益處大。臨床實踐證明,中藥治療冬季皮膚瘙癢癥效果良好,對此,任醫生推薦了幾副治療的藥方。
生地、何首烏各15克,當歸、槐花各10克,胡麻仁5克,丹參12克,全蝎、蟬蛻各3克。用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日1劑。
當歸、生地各15克,赤芍、川芎各12克,防風、荊芥、蒺藜、何首烏各10克,用水煎服,每日1劑。此方適用于血虛生風之其癢游走、頭部與上身尤甚者服用。
生大黃、蒼術各100克,赤芍、荊芥各50克,煎水洗患處,每晚洗1次,止癢效果佳。
艾葉90克,花椒、雄黃各6克,防風30克,加水煎沸15分鐘,趁熱熏患處,待水溫適宜時洗患處,每日2次,能止癢。
苦參12克,黃柏30克,車前子、地膚子各15克,赤茯苓20克,甘草3克。用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日1劑。
沙參15、太子參15、麥冬10、玉竹10、當歸10、熟地10、白蒺藜10、蟬蛻10、防風10,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