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在臨床診察疾病方面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通過對病人面部表情、神色、形態、舌象等的異常變化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了解疾病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正如《靈樞·本臟》云“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
望神: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高度概括和外在表現,是臟腑氣血的外露象征,通過患者的言行舉止、面部表情、目珠眼神等體現“神”的各種活動,來反映臟腑氣血的盛衰。判斷神氣的存亡,對于認識疾病發展態勢、預測善惡及指導治療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望神中觀察眼神的變化是重點,因目系通于腦,為肝之竅,心之使,故有“神之外候在目”的說法。
若兩目清澈靈活,炯炯發光,明亮有神,又神識清爽,志意聰慧,反應靈敏,記憶力強,說明正氣未傷,臟腑功能未衰,謂之有神,病情較輕,預后比較良好。
若如果目光晦暗,睛珠呆滯,或視物不清,又精神萎靡,動作遲緩,反應呆鈍,表示神氣傷,治療比較困難。
而神氣淆亂,狂呼亂叫者多為狂癇。
望目:若黑睛晦暗,肝血虧虛;白睛黃染,肝經溫熱;白睛藍斑為厭食蟲生;上臉下垂乃脾虛氣陷;下瞼虛浮,水來侮土。若兩眥紅絲,乃心火炎肺;原來單眼皮突然變成雙眼皮,常提示小兒素有積滯,郁而化熱之象。
望面色:紅潤有澤則氣血調和;兩顴紅而發赤為胃有積熱;面色萎黃是脾胃虛弱;天庭青暗,有驚風將至;鼻準青色,多為肝氣犯脾;面灰帶黑特別是面部兩側下頜部位晦暗乃肝腎虧損,病重難治。
癲癇以小兒為多見,面色可以作為癇證發作的前期癥狀進行重點觀察。如癲癇患兒突然出現面紅如妝,這種情形常提示小兒體內溫熱熏蒸,行將化火之象,宜結合其它征象,給予清熱利濕,進行治療。如果左腮、兩耳如涂脂,為肝膽經郁熱,治宜清肝瀉火。如果兩腮嬌艷發紅,狀如涂脂,片刻即退,片刻又起,表現乍紅、乍黃、乍白、乍青、乍黑,五色互見,多為氣機逆亂,驚熱內起之候,應急治以清熱化痰,潛陽熄風,以防癇作。
望唇:口唇為脾之外竅。唇紅如涂珠,脾胃多積熱;唇、舌生瘡,為脾火上炎,心胃火盛;口唇淡白,為脾氣虛寒;唇淡而潤,多脾失健運;唇干少津,是肝陰受傷;唇裂干癢,乃脾受風侵。
望舌:舌質紅絳多熱,舌質淡嫩多脾虛,舌質尖過赤為心肝有熱,舌質暗紅為血瘀。舌苔黃為里熱,舌苔黃膩乃痰熱內蓄,白厚多積滯,剝脫苔常為陰傷夾滯或積滯夾蟲之候。口流清涎不斷為脾虛濕盛。
望形態:多動不能靜止乃心肝火盛,懶時,走路不穩為脾腎兩虧。同時對患者特別是小兒要注意毛發、皮膚的顏色,有否骨關節異常,皮膚凹陷,軟組織膨起等,對于兒童還應重點觀察有否佝僂病表現及頭顱形態、囟門情況。
望發作形式:見到患兒犯病,在積極處治的同時,要注意觀察抽搐的形式,是全身抽搐,還是半身抽搐,是點頭痙攣,還是口眼相引。有無失神,有無栽倒,有無轉圈,有無奔跑,有無吐痰沫,有無尿失禁。發作時間多久,發作后又有什么表現。“百聞不如一見”,親眼見到才有助于正確診斷和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