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是青年人常見的一種毛囊皮質腺的慢性炎癥引起的皮膚病。多為外感風寒、風熱、風濕,郁于顏面局部,郁久化火致經絡不通,痰凝血瘀,生成粉刺。郁久化膿,便會形成暗瘡,久病人絡,結聚成塊,或過久損傷顏面肌膚則成為結節、瘢痕。另外,患者素體陽熱偏盛,加之過食辛辣油膩之品,使濕熱結于胃腸,胃腸濕熱不能下達,反而上逆,蒸蒸于肺,蘊阻于面,病久生淡,疲瘀互結肌膚而成。
座瘡辨證分型目前沒有統一標準。分型較多。現依據醫者通常分型,述其藥物內服療法。
肺熱型
毛囊起丘疹,紅腫疼痛伴病癢,面色潮紅,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數。治宜瀉肺清熱、涼血解毒。藥用生槐花15克,枇杷葉、桑白皮、黃芩、梔子、生地、丹皮、白芷各10克,黃連6克,薏苡仁、連翹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肺胃濕熱型
常見患處膚色潮紅,以粉刺、丘疹為主,或有膿胞,伴掀熱瘙癢、咽干、口燥、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膩,脈象弦數或滑數。治宜宣肺活熱、通腑利濕。藥用:枇杷葉、桑白皮、黃芩、梔子、赤芍、苦參各10克,野菊花8克,黃連6克,白茅根 30克,生槐花15克。大便燥結者加大黃6克;感染重者加公英、地丁各15克;形成囊腫者加夏枯草15克,貝母10克;皮脂溢出多者加生苡仁15克,枳殼、生白術各10克。
肺經郁熱型
此類患者痤瘡多為膿皰型或痤瘡在月經前加重。皮疹多發于面頰兩側,甚至連及預項,以炎性丘疹、膿皰為主,伴有乳脹不適,心煩易怒,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等臨床表現。治以疏肝清解法,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藥用丹皮、炒梔子、黃芩、山楂、蘇梗各6克,當歸、生地、茯苓、白術各10克,白花蛇舌草、茵陳、公英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痰瘀互結型
皮疹以結節、囊腫為主,部分有疤痕,女性伴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舌質暗紅,舌邊尖有瘀點。藥用桃仁10克,紅花6克,川芎10克,半夏9克,益母草15克,丹參15克,莪術1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赤芍10克,浙貝母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郁型
皮疹分布于面部及胸、背,兼見胸悶不舒,兩脅脹痛,喜生悶氣,女性月經前面部皮損加重,乳房脹痛。治宜舒肝理氣。藥用金桔500克,洗凈去核;檳榔30克,碾碎;鮮桔皮50克,切絲;連翹、夏枯草各20克。先將連翹、夏枯草加水1500毫升,煎煮30分鐘,藥液再煮其他藥物,煎至金桔爛熟,入蜂蜜50克,再煮20分鐘。每次服10~20克,每日3次。
熱毒血瘀型
用于痤瘡經久不愈,治直活血清肺。基本方:川芎10克,虎杖、生石膏(先煎)各15克,生山楂30克,大黃、桑葉、桑白皮、蟬蛻各10克,黃芩5克,黃連3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丘疹色白者加羌活3克,生苡仁15克,茯苓10克;丘疹色紅者加赤芍、丹皮、丹參各10克;有膿者加敗醬草5克;色素沉著者加生甘草3克,白芷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