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黏滯性
痰是水濕津液凝滯的病理產物,痰一經形成就具備了黏滯的特性。黏滯性是指痰具有黏膩、阻滯的特性及致病持點。雖然初、中、各期的黏滯程度的有所不同,但其膠黏的本性還是相同的,故周學海《讀書隨筆》說“痰者,稠而極黏”。
痰的黏膩,能聚邪礙正。痰在血能使血液黏聚變稠、流動變慢而成瘀;犯脈管能限制其舒縮功能及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的出入,并能障礙代謝廢物從脈管中排出;犯經絡則其溝通、感應、傳導、“行氣血而營陰陽”等功能受遏;粘于氣道,既能抑制肺系的舒展,也限制其收縮,制約肺氣的升降出入,妨礙肺的吐故納新;膠黏臟腑可致臟腑氣化受阻,隧道欠暢。痰性黏膩留戀其他病邪,而成痰濕、痰瘀、痰火等合邪。痰的黏滯性常使病情纏綿、病證遷延難愈,故清代馮兆張說:“故病的痰者,必淹延久”,明代皇甫中說:“如斯怪異延纏病,都是痰涎里面生。”
痰因黏而阻滯,主要在于痰是有形之邪。痰能對機體氣津液的運行造成不同程度的阻滯。痰濕阻滯的臨床特點是“不通”。不通則局部氣津液不繼、不榮,不通則痛,不榮亦痛。“氣虛不用,血虛不仁”,于是疼痛、“不用”、“不仁”、竅閉等癥隨之而至。
阻滯疼痛的病證有時十分危急,如清代何夢瑤說:“可倏然仆地,四肢厥冷”,又說:“當此咽喉閉塞之時,不吐去其痰,立即堵塞而死矣。”清代劉仕廉《醫學集成·中風說》說:“痰涎阻塞清道,亦致猝倒昏憒,口噤不說。”
由于痰無所不到,因而痰可膠黏于人體的任何部位。并以其有形之質而成阻滯之害。故痰的黏滯可致諸多以人體各部隧道阻塞為主要特征的病,如何夢瑤說:“痰在目,如姜蜇膠滯,………痰在鼻,鼻塞……喉痹……或噎膈……痰在二便,癃閉秘結……婦人月水不通”,明代孫文胤《丹臺玉案·痰門》說:“左癱左瘓,麻木,跛……或走馬喉痹,……或關格不通。”
大略言之,痰黏滯于氣道,可致咳嗽、哮喘、短氣等病證;于食道,則見痞滿、關格、噎膈等證;于神道,可見驚悸怔忡、癲、狂、昏饋等病證;于水道,可致癃閉、水腫等病證;于精道,可致遺精、不射精、精子異常等病證;于頭面諸竅及前后陰,可致耳聾、耳鳴、鼻塞、白內障、二便不通等病證。
痰的黏滯性所致病證,常纏綿遷延,也可驟變危急,關鍵在于痰濕阻滯的部位。痰若黏滯于氣管,咽喉、致氣道壅塞不通;或黏滯于心脈、腦腑、致心神閉塞,神明窒息,則屬兇險之候。
2.流竄性
流竄性是指痰具有流竄四溢的特性及致病特點。
流竄性主要表現于痰的初生階段。流竄性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因素:(1)初生之痰質松稀薄、體小尚易流動;(2)痰形成于水濕津液,仍稟水液流動、滲灌四溢之性,且能隨津液而行;(3)痰隨氣血一起運行、升降出入,氣之所到,血之所至,痰也當及之;(4)軀體各種日常運動的外力對痰對擠壓、推動作用;(5)合邪的作用,如痰與風、與火合而成風痰、痰火,而風隨之漂動,火之妄動,均能加速痰的流竄。其中氣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由于痰能流竄四溢,故清代沈金鏊說:“其為物則流動不測,……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
痰的流竄憑借以上諸因素之“力”而獲得,其中重要的通道是以脾胃為中心的運行、流通系統。“脾為生痰之源”,痰成之后即可憑此通道而四處流竄,故何夢瑤說:“痰隨脾之氣以四泛,則流溢腸胃之外,軀殼之中。”其次三焦也是重要的通道。《素問·靈臺秘典論篇》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既是水液的通道,也是痰液的通道,故痰也可循三焦而廣泛地流竄于周身內外上下。由于三焦各有相應的臟腑居其部,故痰犯上焦,則流竄于心肺、血脈、皮毛;犯中焦,則流竄于脾胃、肌肉;犯下焦,則流竄于肝腎、膀胱、筋骨。
痰的流竄性可突破人體的生理屏障,能透筋、入絡、透膜、滲隙、灌竅、注骨。明代龔廷賢《壽世保元·痰飲》曾對痰的流竄性作過描述:“(痰)或奪于脾之大絡,……升于肺;迷于心……走于肝……關于腎……痰流于中脘;……注于胸,……入于腸;……散于胸背……或塞于手足……一身上下,變化百病。”痰也易流竄于奇恒之腑,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而致頭暈頭痛、癲、癇、狂、癡呆、昏迷、膽脹、膽石癥、不孕、以及胎產經帶等病證。
由于痰能流竄四溢,故痰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因而也造成病位的變動不居;病證的此起彼伏,病熱的錯綜復雜,病情的波動驟變。一般來說,流竄性主要表現于痰的初生階段,黏滯性主要表現在痰的中期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