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胃粘膜的慢性炎癥性改變,為最常見的胃部疾病。臨床表現雖缺乏特異性,甚至靜止期可無任何癥狀,但仍常見上腹疼痛,飽脹,食欲不振,乏力等。本病的臨床分類方法很多,但多根據胃鏡所見和病理組織學改變,而將其分為淺表性和萎縮性兩種。對兩者并存者,則視其主次稱為淺表--萎縮性胃炎或萎縮--淺表性胃炎。本病多發于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
根據臨床表現,本病歸屬于中醫學之胃脘痛、痞滿、吞酸、嘈雜等病證中。一般認為多由脾胃受損,氣機不暢,升降失調而致。中醫治療本病方法多,療效明顯,尤其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療效明顯優于西醫療法。
針刺膈俞等穴治療慢性胃炎。
[選穴]
①膈俞、脾俞、上脘、建里、足三里。
②肝俞、胃俞、中脘、下脘、足三里。火針及毫針取穴相同。
配穴:脾胃虛弱加章門,肝胃不和加期門,胃陰不足加三陰交,胸悶、惡心加內關。
[針法]
取坐或臥位,選穴并常規消毒。然后以右手拇指持細火針針柄,左手持酒精燈并將其靠近穴位。將針于燈火燒紅至白亮,迅即將針刺入穴內(可根據部位、胖瘦定角度和深度,靈活采用直刺、斜刺和點刺法,深度約0.5~1.0寸),并即刻敏捷出針(進出針靠腕力控制,時間約半秒),隨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兩組主穴交替使用,背俞穴和相應類俞穴交替使用,其他穴兩側交替使用。
毫針組采用常規針刺,施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中間行針2次。畏寒者加烤神燈。
兩組均隔日1次,10次者為1療程,療程間隔10天。第4個療程前復查。
[說明]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與肝、脾、胃關系密切,故取肝俞、脾俞、胃俞以疏肝健脾和胃,取上、中、下脘、建里健運脾胃,取膈俞活血化瘀,取足三里疏通胃氣消痞滿,取三陰交資生化源益胃陰,內關寬胸解郁,期門疏肝,章門健脾。諸穴共奏疏肝健脾、和胃化瘀之功。火針具有針與灸雙重作用,既能調氣和血,又能溫通經絡,具有良性雙向調整作用,故可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