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平衡觀 平衡,按其表現形態的不同,區分為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平衡不是消極的靜態平衡,而是動態平衡。
中醫學從永恒運動觀出發,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無不包含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左與右,天與地,動與靜,出與入,升與降,成與敗,乃至晝與夜,明與暗、寒與熱,水與火,……。這些相互對立著的兩個方面,就用陰與陽加以概括,并認為兩者必須保持動態平衡關系,才是正常狀態。同時,還指出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正如《靈樞·根結篇》所說:“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這里從數量的奇偶顯示陰陽雙方不平衡的絕對性。
1、人體生命過程是一個動態平衡過程。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生命過程的動態平衡協調,人之生命以陰陽平衡為貴。認為人的內與外,表與里,上與下各部分之間,以及物質與功能之間,都必須保持陰陽的動態平衡協調關系,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就是說人體只有保持著陰氣充盈平和,陽氣固密秘守,生命活動才會旺盛,身體才能健康無病。平衡與運動不可分割,人體總是處于動態的相對的平衡之中,就能顯示出人體生命過程的生、長、壯、老、已的各個階段來。
人體的動態平衡,是前進中的平衡, 由一個水平線的平衡上升到新水平線上的平衡。 《素問·上古天真論》描寫男女生、長、壯、老、已過程時,說到女子七歲腎氣逐漸充實,開始更換乳齒,頭發迅速生長,十四歲生殖機能成熟,月經來潮,二十一歲智力和形體發育成熟,二十八歲是最旺盛時期,三十五歲出現初衰,四十二歲三陽經氣血衰減,四十九歲腎氣大衰,月經閉止。說明人體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其平衡的內容是不同的,不是停留在某一水平線上的平衡,而是前進中的動態平衡。
2、動態平衡觀在醫療實踐中的應用。 動態平衡觀貫穿在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醫療實踐的各個方面。
人體陰陽相對平衡,是健康的必要條件。機體保持陰陽的動態平衡標志著身體健康。 《素問·調經論》說: “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陰陽平衡之人,氣血充沛,寸口脈、人迎脈等九處脈象一致,稱之為“平人”,即健康無病者。健康人的氣血運行上下和諧,臟腑經絡的功能正常,形肉氣血相互協調。總括起來說,健康人包括機體內部陰陽的相對平衡和機體與外部環境的相對平衡,即對環境變化的適應這樣兩個方面,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礎。
陰陽失調,是導致疾病、死亡的根本原因。人體陰陽動態的相對平衡關系受到破壞,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調節恢復時,就會發生疾病。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 “陰陽乖戾,疾病乃起。”無論什么病,中醫學都認為應該用相應的陰陽不平衡來解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說明陰陽是相互斗爭的,斗爭是絕對的,陰陽平衡是相對的,一旦陰陽失調,任何一方偏勝,必然影響到對方,這就是病象。如果陰陽平衡關系破裂而陰陽分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停止了。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調整陰陽,恢復平衡協調,是治療的基本原則。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這就是說根據陰陽偏盛偏衰的病變,采用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方法,以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為治療目的。
總之,中醫學應用古代對立統一學說,分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提出了維持人體陰陽動態平衡的觀念,為古代的醫學和哲學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