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治療道路壁壘重重,耐藥無疑成為其中一道障礙。對此,巫善明教授強調,患者對于耐藥性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抗病毒是場持久戰
將乙肝抗病毒治療比喻為一場持久性的“拉鋸戰”一點不為過。慢性乙肝是一種長期進展性疾病,需要患者長期堅持配合治療。比如,采用核苷類藥物進行抗病毒治療,其周期至少需要2年時間。而隨著患者心理變化、免疫力降低、反復耐藥等情況的出現,八成以上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治療周期。因此,要打好這場硬仗,患者必須緊握治療方案、心理調適、生活作息這三把利劍。
首次治療快速出擊
初治患者的首次治療方案比我們想象中重要。所謂初治患者就是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抗病毒治療的患者。首次治療方案決定著抑制乙肝病毒的強度和速度。通俗地說,首次治療需要早出手,強抗毒,即一開始就選擇采用高效、快速抑制病毒的藥物。
巫善明教授指出,初治方案的正確選擇和堅持配合也決定了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耐藥的可能率。如果初次治療時就隨意更換不同抗病毒強度的藥物可以說是利少弊多,反而容易增加抗病毒藥物耐藥的風險。只有越早越強地撲滅病毒“火苗”,才能高高筑起耐藥防火“屏障”。
抗病也需心理利劍
長時期治療對于患者的心理適應力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有數據表明,約有60%的乙肝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負擔,他們或擔心疾病復發、傳染給家人,或憂慮疾病久治不愈帶來的沉重家庭負擔。苦悶悲觀的情緒容易使患者出現寢食難安、自暴自棄的表現。
對此專家特別強調,消極的心理狀態和不良的營養狀況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一旦免疫監視功能變差,病毒感染的情況就更不容易控制,因而會降低患者的抗病能力,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由此可見,不可忽視精神、心理、營養對于患者抗病毒能力的影響作用。
識別耐藥跨越障礙
乙肝治療道路壁壘重重,耐藥無疑成為其中一道障礙。對此,巫善明教授強調,患者對于耐藥性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雖然耐藥變異客觀存在,但是它也并非不可跨越的障礙。只要及早認識耐藥變異,采取得當的防治措施,就可以盡量將耐藥減少到最低程度。
耐藥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首先各類藥物由于抑制病毒的速度和強度不同,其發生耐藥的機會也有多有少。因此,選擇耐藥發生位點較高的藥物是抵御耐藥發生的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耐藥發生往往與患者不配合治療、不定期檢查、或者自行選擇不適當的治療方案密切相關。因此,專家建議乙肝患者應定期前往醫院隨訪監測。根據個體指征選擇繼續治療或重新制定治療方案。
一旦發生耐藥要及早進行“挽救治療”。比如加用另外一種發生變異位點不同的藥物或者加用干擾素。此外,也可以加用一些免疫增強劑。繪制適合個體的耐藥防治路線圖才能真正跨越耐藥障礙,讓乙肝治療之路越走越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