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膚病由致病真菌感染所引起,可分為淺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兩大類。在我國90%以上的真菌病屬淺部真菌病,真菌只侵犯表、角質層、毛發和甲板。侵犯皮下組織和內臟的稱深部真菌病。
頭癬
1、病因
致病菌為毛癬菌屬及小孢子菌屬。白癬主要為鐵銹色小孢子菌及羊毛樣小孢子菌所致。黃癬由許蘭黃癬菌感染所致。黑點癬的病原菌為紫色毛癬菌和斷發毛癬菌。本病由直接接觸與間接接觸感染所致。兒童多發。
2、臨床表現
(1)白癬:初起損害為片狀毛囊性丘疹,很快變為覆有灰白鱗屑的斑片,逐漸擴展融合。頭發易斷、稀疏無光澤,發根周圍有灰白色菌鞘包繞,自覺癢,發病于幼兒和兒童,至青春期趨向自愈愈后不留瘢痕,毛發可完全生長。拔取病發直接鏡檢可見發外有菌絲及孢子。
(2)黃癬:初于發根部出現丘疹或膿皰,繼而變為點狀黃色或灰色結痂,并逐漸擴大增厚,中心凹陷,邊緣翹起呈碟狀,從中有毛發穿出,有鼠尿臭味。去痂后可出現糜爛面或淺潰瘍面,愈后留有萎縮性瘢痕。病發無光澤,易脫落,永不再生,自覺瘙癢。常于幼年發病至成人期不愈。拔取病發直接鏡檢,可見發內有菌絲或排列成行的關節孢子。
(3)黑點癬:初起損害為小片丘疹、鱗屑,繼而形成鱗屑性小斑片,亦可融合呈大片,患處頭發出頭皮即折斷,在毛囊口留下黑點狀殘發。自覺癢愈后留有斑痕時可發生永久性脫發。兒童和成年人均可發病。拔取病發直接鏡檢,可見發內呈鏈狀排列的較大孢子。
3、診斷
根據皮損典型表現,結合真菌鏡檢或培養,容易診斷。
4、治療
口服灰黃霉素,兒童每天20mg/kg,成人每天0.6~0.8g,1次或分兩次服用,共服20~25天。每日擦藥1次,可用5~10%硫磺軟膏、2.5%碘酊,連續用2個月。
5、護理
(1)一般護理:本病多為間接傳染,可因共同理發用具、枕頭、帽子而傳染,真菌感染的動物如貓、狗也可為傳染源。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如發現可疑患者應及時診斷,早日隔離治療,以防造成流行。
(2)隔離:嚴格床邊隔離,按時用藥,一個療程結束后,要全面消毒殺菌,更衣換帽。外用藥治療3個月時,查菌陰性者可解除隔離。
(3)注意藥物副作用:用服灰黃霉素期間,應注意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手足癬及甲癬
是皮膚癬菌侵犯掌、跖、指(趾)間皮膚及甲板引起的淺部真菌感染。
1、病因
手足癬的病原菌為表皮癬菌屬,以間接傳染為主;甲癬與手足癬多為同一致病菌,常繼發于手足癬。
2、臨床表現
(1)足癬:根據皮損形態分為水皰型、擦爛型與鱗屑角化型。自覺癢,發生皸裂時可引起疼痛。足癬可反復發生,不易治愈,也可因搔抓繼發細菌感染而形成淋巴管炎、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或丹毒。搔抓及用藥不當可引起濕疹樣改變。
(2)手癬:皮膚損害主要為水皰型和鱗屑型,常單側發病于手指端屈側,表現為小水皰、干燥脫屑、粗糙增厚,并逐漸擴展至掌心及鄰近手指及甲板。自覺癢,由于摩擦及化學刺激可繼發濕疹樣改變。
(3)甲癬:真菌自甲緣或甲側侵入,向內蔓延,使甲變型,增厚及凹凸不平,呈灰白色或污黃色,無光澤,本病多由手癬傳染而來。
3、診斷
根據臨床皮損表現及鏡檢。
4、治療及護理
(1)治療:以外用藥為主,根據臨床分型對癥處理。
①水皰型。0.1%醋酸鉛溶液泡洗30分鐘后,涂10%的冰醋酸溶液或足癬粉。
②擦爛型。使用足粉,待干燥脫屑后改用2~3%克霉唑
③鱗屑角化型。10%水楊酸軟膏或2~3%克霉唑軟膏及其霜劑。
④并發癥處理。感染時局部及全身使用抗生素。并發濕疹時應先按濕疹處理。
⑤甲癬治療。每日用小刀刮除病甲變脆部分后,外涂30%冰醋酸或10%碘酊,亦可用醋浸泡。
(2)護理:
①防止自身感染,避免搔抓。臉盆腳盆分開使用。拖鞋浴巾用后消毒。
②外用足粉時應先將皮膚擦干;涂糊劑時應先將糊劑涂于紗布上,再貼于糜爛面。外用藥期間,如局部出現紅斑、水皰及瘙癢時,常為接觸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進行抗過敏處理。
③甲癬用藥前,先用凡士林軟膏涂于甲周,保護正常皮膚,再用藥水涂于甲表面。
體癬和股癬
除頭皮、手足及指(趾)甲以外的淺部真菌病為體癬。發生在腹股溝及股內側稱股癬。
1、病因
病原菌為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及絮狀表皮癬菌。
2、臨床表現
初為紅色丘疹或丘皰疹,逐漸向外擴大,中心消退,故皮損呈環狀,環狀損害相互融合呈多環形,邊緣有干燥性鱗屑,自覺癢,夏季多發,青壯年多見,直接鏡檢可見菌絲。
3、診斷
根據典型皮損表現及鏡檢查菌陽性可診斷。
4、治療及護理
(1)治療:可選用各種抗真菌制成。成人皮膚較薄處及嬰幼兒皮膚或有嚴重炎癥時,不宜用高濃度及刺激性藥物,可用3%克霉唑霜。
(2)護理:
①注意個人衛生,防止繼發傳染。
②早治療、徹底治療,防止繼發傳染。
③外用溶液時,應從外向內涂于皮損處,以控制皮損擴展。同時注意藥物刺激與過敏反應。
④外用藥治療期間,勤換內衣,將沾污內衣用開水燙洗或煮沸滅菌,床單、被褥要勤曬及燙洗,直到查菌陰性時方可停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