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三氣周瑜”一節,講述了諸葛亮利用計謀將對手周瑜置于死地的故事。周瑜3次被“氣”后均大叫一聲,由此可看出周瑜性格暴躁、情緒容易激動。諸葛亮正是利用了周瑜的這種性格和心理特點,一次又一次給他強烈刺激,最終促使周瑜心臟病發作而死亡。這說明過度的情緒波動會損害健康。
情緒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在情感上的外部反應,大體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積極向上的情緒,如興奮、愉快、希望、勇敢、恬靜、好感、和悅等;
另一類是消極低落的情緒,如痛苦、驚慌、憤怒、憂郁、沮喪、不滿、失望等。
積極情緒能使人產生愉快輕松的感覺,鼓舞斗志,振奮精神,對健康有益;而消極情緒則會使人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對健康有害。現代醫學認為,對健康影響最大的是抑郁和盛怒。盛怒會刺激人體的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會使呼吸急促、紅細胞劇增、血液凝結、心動過速、血壓升高,誘發偏頭痛、高血壓和心臟病。
抑郁會使消化液分泌減少、食欲大減、乃至引起消化系統疾病;抑郁還會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該激素能使免疫功能失調,使白細胞或正常的抗體分不清敵我,在吞噬病菌的同時大量殺傷正常細胞;抑郁還會使氣血凝滯,誘發細胞癌變并使其惡性繁殖。英國一位學者對225名癌癥患者進行研究后發現,其中155人曾在精神上受過創傷或存在長期憂傷苦悶的情況。
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緒呢
擺平心態。正確對待人和事自己要樹立樂觀的態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設想和創造一個心情愉快的環境。情緒雖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但卻是可以控制的,人可以通過種種手段使心理趨向平穩。要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不要過分苛求別人和自己。想問題、做事情不要期望值過高,不做非分之想。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好的結果,但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樣,如果事情的結局不像預計得那么糟,反而會使人產生喜出望外的感覺。
人的一生不可能沒有追求,但如果把精神上的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擴大化,超越了本身存在的客觀條件,就變成了一種難以實現的奢望,最終使人因失望而感到痛苦。因此,古人云:“養生貴在養心”。養心則要求人們要“全神息慮”、“恬淡虛無”。也就是說,把任何事情看得渺小、淡漠一點,盡可能地減少個人私欲,不為身外之物所動,使思想清靜,樂觀愉快,隨遇而安。
傾注熱情。積極參與生活人們常說,熱情有內在的驅動力,能驅散倦怠和憂愁,能鼓起進取的風帆,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要喪失熱情。當自己不悅時,不妨強迫自己去參加一些文體活動,看電影、電視、戲劇,閱讀書籍,打球、爬山、游泳……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領略、感受生活的樂趣,排解自己的消極情緒。
贊美自己。疏泄消極情緒要學會贊美自己,不放過自己身上的任何一個閃光點,即使自己不盡如人意,也不要貶低自己,這樣做會對你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的作用,使你身心健康。另外,遇到失意的事情時要學會自我解脫,可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發泄內心的苦悶,這樣有利于釋放不良情緒;也可以把煩惱寫下來,在冷靜之中轉移消極的情緒。蘇軾當年與弟弟分別七年未晤,心情憂郁,寫下了有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從月亮的盈虛變化中得到啟示,最后寫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千古名句。
我國晉代的嵇康曾講過:“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以上五難都能消耗人的精氣,加快人體衰老。過多的言語、過激的言詞、過頻的情感沖動、過雜的思想活動都能導致“神慮精散”。因此,人要想在精神、情感活動中保持相對的平靜,平時就要重視思想修養及精神調攝,客觀地對待周圍事物的變化,使自己的思想活動合乎事物的發展規律,不為區區小事而大動肝火或暗自傷感,使自己的精神經常處在樂觀、愉快、安靜、平和之中,這樣就會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