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有一種見怪不怪的現象,即家里有個帶裂縫的碗,人們都以為它肯定最先被打破。可是結果,一些好碗都打碎了,有裂縫的碗卻仍然是好好的。為什么呢?因為大家對它特別當心,注意輕拿輕放。
物尚如此,人亦同樣。美國保險公司對數百名年逾百歲的老人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長壽者中很多是體弱多病的“老病號”,而那些平素表現健康、與疾病極少打交道的人卻往往來不及步入長壽的行列,便出人意料地離開人世。
為何說老人體弱多病者的壽命得以延長?
首先,通常體弱多病者大多蘊含一種求生欲望所賦予的本能,因自知有病,常能珍惜和保養自己的身體。長期調理得當,往往比那些恃“壯”而忽視自我保健的人更長壽;而自覺沒病的人卻容易麻痹大意,以致忽視了各種危險信號。
其次,體弱多病者在同疾病斗爭的過程中,每“拼搏”一次,都可能為自己身體爭得一筆寶貴的財富。德國醫學家研究發現,經常反復感冒的人比不常感冒的人往往少得癌癥。感冒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較多的干擾素,它是一種防癌、抗癌的重要物質;感冒還能激活某些免疫細胞,使之對癌細胞的攻擊時刻處于“戒備”狀態。同理,體弱多病者在抵御其它疾病時也會產生這些效應,使之在突發疾病時能應付自如,盡量少出意外。
最后,體弱多病者一般不爭強好勝,不做力不從心的事,盡量避免生氣,生活得比較安逸。這樣,能量消耗相對緩慢,節約了生命能源。體弱多病者這種“細水長流”式的能量代謝,必然使他們的壽命得以延長。然而,一些一貫身強體壯者,與體弱多病者的生活習慣及心理狀態正好相反。他們盲目認為自己身體好,自以為生活不規律、飲食無節制、熬夜等無所謂,而且爭強好勝,攀比心強,常追浪趕潮,到頭來自食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