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報紙上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明天廣播里又講:“飯后百步走,活不到九十九。”甲專家今天說:“菠菜炒豆腐搭配最合理。”乙專家明天又講:“菠菜炒豆腐不利于鈣吸收,不能吃。”朋友張三說:“早起鍛煉好。”朋友李四講:“晚上鍛煉有益身心。”……在本報接到的大量讀者來信、來電中,有相當一部分向我們咨詢:面對眾說紛紜乃至互相矛盾的養生說法,老百姓到底該聽誰的?
帶著這些問題,《健康時報》記者走訪了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
①面對“悖論”要講辯證法
北京安貞醫院原副院長、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談到養生保健方面的“悖論”時說:“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這首先說明社會進步了,健康已經成為人們日益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個世界上最奧妙的莫過于生命了,產生各種說法一點也不奇怪。”
人類現在已經可以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但是對人體自身的認識才剛剛起步,波音747飛機有600萬個零件,但與人體相比還是太簡單了。人體一個細胞里面有30億個堿基對,粗略估計人體約有10萬億個細胞。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雄心勃勃地提出要搞兩大工程———阿波羅登月計劃和征服癌癥計劃。結果阿波羅登月計劃圓滿完成,而龐大的征服癌癥計劃在花費了200多億美元巨資后,因無法完成預期目標而不得不宣布失敗,至今,癌癥還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
近幾年來,洪昭光教授利用業余時間,致力于健康知識的普及宣傳,在全國各地做健康報告1000多場。在做報告的時候,他經常遇到人們有關“養生悖論”的提問,對那些相互矛盾的說法,到底該聽誰的呢?
洪昭光教授的回答是:養生要講辯證法,具體問題一定要具體分析,千萬不要聽風就是雨,盲目模仿。
就拿“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來說吧,這句話的確有一定的道理。吃飯以后適當運動,可以幫助消化、吸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飯后百步走,如果個人身體狀況不允許飯后走,卻堅決要走,那就起反作用了。而且飯后走多長時間?是放下碗就走,還是休息一下再走?是快走還是慢走?又有許多講究。這時候,就要根據“走者”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是肝病患者,就不適宜飯后走,如果本身患有高血壓或者心臟有問題,走的時候就不能太快了。
早晨運動好還是晚上運動好呢?也要因人而異。一個人如果血壓很高、心率快、心衰,那就不宜在早晨運動,因為早晨7點~10點是這類患者的“魔鬼時間”,這段時間人的交感神經興奮,血流加快,這時候那些在臨界狀態的人再加大運動量,增加心臟負擔,就會帶來致命的危險。這類人適宜在晚上適當運動。還有人問,跑步好還是散步好?爬樓梯到底好不好?對老年人來說,爬樓、跑步都不好,走路是最好的運動。因為跑步時膝蓋半月板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3.5到4倍,而走路承受的壓力只是體重的1.2倍。老年人的半月板大多已經“磨損過度,年久失修”,不能再雪上加霜了。
生命到底在于運動還是在于靜止呢?洪昭光教授認為,生命在于動靜結合。靜是心靈的寧靜、心態的平和;動是適當的運動。過分劇烈的運動,會傷害身體,甚至造成猝死。
②明白的、含糊的和胡扯的
洪昭光教授認為,養生健身方面的理念分這樣幾個層次:
首先是經過科學研究,已經被大量實驗證實的。比如,6萬多項研究表明,吸煙有害健康,這一點——包括吸煙者在內——恐怕沒有人會提出異議。還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生活“四大基石”:戒煙限酒、合理膳食、科學運動、心理平衡,這十六字箴言,也都已經得到大家的認可。
還有一個層次是也做了一些分析研究,但是非常膚淺,看上去提出了新的觀點、不一樣的說法,但由于論證不充分,或是抓住一點不顧其余,所以似是而非,把人搞糊涂了。
就拿菠菜炒豆腐的搭配是否合理來說,協和醫院營養科主任于康認為,理論上講,菠菜含有草酸,豆腐含鈣,菠菜豆腐搭配會形成草酸鈣,不利于人體對鈣的吸收,但是這種影響有多大,目前還沒有充分的研究數據,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推測。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菠菜豆腐的搭配非常合理,因為菠菜里面所缺乏的氨基酸,恰好能夠從豆制品里面得到補充,這道菜的蛋白質搭配很合理。還有人提出,為了避免菠菜豆腐形成草酸鈣,只要先把菠菜在開水里焯一下就好了,草酸的問題就解決了,可是維生素專家又不答應了,這么一來,菠菜里面的維生素又被破壞了,那您說菠菜炒豆腐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于康對記者說:“我們應該注意到,傳統的飲食文化與現代的營養科學是有差別的。過去,人們喜歡吃哪一道菜,更多是考慮其口味,而很少想它有什么營養。現在人們提出這類問題,說明大家已經開始重視食品的營養了,從這個角度講,這是一件好事,關鍵是要在飲食文化與飲食營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還是拿菠菜炒豆腐來說,如果不是經常吃,完全可以不考慮草酸鈣的問題;如果缺鈣,又是長期食用,那就要考慮草酸鈣的影響了。”
于康認為,飲食平衡不是一餐的平衡,飲食治療一周是一個療程,平衡是一個月的平衡,從長期的平衡來看,今天吃點小蔥拌豆腐,明天就會如何如何的擔心是多余的。什么都吃,適可而止,才是理性的選擇。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碩士生導師沈群指出:“過分強調某種菜肴的優點或缺點,其實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甚至是有些矯情的。一種菜,如果只偶爾吃一兩次,不可能對身體帶來什么影響。”
洪昭光教授說:第三個層面的東西最害人,完全是一些人憑空想當然,不知怎么傳來傳去,就形成了一種“理論”。他舉例子說:“‘甩手能治百病’的說法,過去曾經流行一時,就有很多人,一邊走路,一邊不停地往后面甩手,好像通過這樣做就能把疾病‘甩’掉。還有‘紅茶菌能治百病’,傳開來以后,有些人家就在客廳里擺滿了一瓶瓶的紅茶菌。最荒唐的莫過于‘打雞血’了,說是給人身上注射點雞血,就能夠治百病——您說它的科學道理在哪里呢?沒有人去深究,反正大家都這么做,很是甚囂塵上了一段時間。”
③養成“適宜自己的”習慣
洪昭光教授說他在做養生報告的時候,遇到最多的還有一類問題,就是怎樣看待個性化的養生經驗?例如,有人問,都說吸煙不好,可是我爺爺活了90歲,每天要吸十幾支煙,吸煙到底好不好呢?還有人說,都說雞蛋吃多了膽固醇高,可是我們村的李奶奶今年100歲了,每天的飲食就是4個雞蛋兩塊肉,該怎么看待雞蛋的功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