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氣候由涼漸寒,陰氣至盛,陽氣內斂,因而生產關系際寒氣極易侵入體內,使氣血阻滯不通,影響人體健康。古時的醫學名家認為,應根據體質的陰陽、氣血不同和防治疾病的需要,結合臟腑的盛衰要適當進補,這樣對治療疾病、延緩衰老是有一定幫助的。
但是要有原則的,首先,要弄清是陰虛、陽虛、氣虛、血虛、要辨明征象才能去補。在生活中,常見的虛癥有以下幾種癥狀,如陽虛,舌質紅,易口干。陰虛;較常人怕冷,舌質淡白,晨起臉浮腫。氣虛:活動后,登高樓時氣短,講話費力,語聲較低,舌質偏淡。血虛:面色不華或萎黃,心悸失眠,苔質偏淡。心虛:易心慌、易失眠,易驚。肺虛:易感冒、咳嗽,胸悶氣短。脾虛:食谷不振,脘腹脹痛。腎虛:耳鳴,腰酸。肝虛:視力差目澀頭眩。
當了解了虛癥關系后,再用以下藥物進行補虛扶弱,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如患心陰虛癥,可用生地黃、酸棗仁、丹參、阿膠,也可用玉竹、西洋參等。心氣虛,可用人參黃芪。心血虛,用當歸、地黃、桂圓、阿膠。肺陰虛,可用冬蟲夏草、西洋參、阿膠、百合、玉竹、黃精、麥冬。肺氣虛,可用人參、黃芪、百合等。脾氣虛,可用人參或黨參、黃芪、扁豆、山藥、白術、茯苓。脾陰虛,可用山藥、蓮子、麥科、西洋參、大棗。腎陽虛,用地黃龜板、冬蟲夏草、枸杞子、何首烏、黑芝麻。腎陰虛,用鹿茸、肉蓯蓉、淫洋藿、菟絲子、鹿鞭,也可用角膠燉服。肝陰虛,可用枸杞子、何首烏、地黃、山茱萸、女貞子等。肝血虛,用當歸、阿膠、枸杞子、何首烏等。
秋冬時節有效地用天然藥物進補,是中醫學治療虛病癥的一種重要的調治方法。一般認為冬天氣溫低,人體代謝相應下降,精氣物質封藏,參照上述癥狀而相互兼用共補,則有利于身體的健康,有利于抗寒祛疾,這樣才符合科學的養生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