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竹縣老中醫羅明山,已經110多歲了。但他仍然精神矍爍,身體健旺,每天診治幾十個病人,可謂深得養生之道。
羅老的秘訣就在知足常樂、順乎自然。
治病救人一百年,羅老深明貪欲過重的害處。一個人如果想得到的太多,整日憂心忡忡,又怎么會健康呢?所求太多,必然引起種種不良情緒。所謂怒、哀。思、憂、驚、恐,每種情緒都會引起氣機的逆亂,怒則氣上,思則氣停,哀則氣消、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氣機的逆亂導致機體氣血的損傷,必然引起對身體的損傷。羅老一生經歷坎坷,飽嘗艱辛,卻從來無憂無慮,從不患得患失,難怪如此長壽呢!他說:"心胸宜開不宜郁,郁則百病生,開則百病除。"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羅者的話是有道理的: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對健康的影響很大,當人心情愉快時,脈搏、呼吸、血壓、消化液的分泌、新陳代謝等均處于平穩、協調的狀態。一個人若整日為所求不遂而憂愁、消沉、悲傷或焦慮時,胃腸蠕動
減慢,分泌液大為減少。不良情緒可以導致各種疾病,據統計,人類50%~80%的疾病是精神失調引起的。其中的高血壓、心臟病、甲亢、支氣管哮喘等,更會隨不良情緒的產生而加重,甚至引起死亡。羅老深明七情致病的厲害,為免遭其害,他寧可一生清貧、淡泊度日。他醫術精湛,但并不憑此去追求什么富貴功名,一生視錢財如糞土。為窮人治病,他分文不取,被當地人民頌為"羅善人"。"福兮禍所伏",羅老深明此理,因而除業醫外一無所求,所以從來沒為利益得,失發過愁,更不會因此而損害健康。正所謂"知足常樂"。
"順乎自然"是羅老養生的另一秘訣。作為中醫,他認為人與天地是相通的,人就是一個小宇宙。人體的健康要順應自然規律的,這就叫"道法自然"。
中國古代的醫學經典指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養生也要依此而行。在春天時注意舒暢情志,心無郁悶,永遠保持一種欣欣向榮的生氣。在夏天則要多到戶外活動。而到了秋冬,就得注意要多多保養,少耗氣力了。羅老正是依此而行的,甚至在每一天里,他全順乎自然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呢。他提出要"與日月共陰陽",動靜相宜,起居有時。他每天黎明即起,黃昏便睡。因而雖年過百歲,卻睡得非常沉實,很少做夢。他常說:"睡去睡去,不思不慮,明朝無米,管他怎的?"如此樂天,怎會生病?從中醫理論上講,早上日出后,人體陽氣從陰分中出,故人清醒,暮則陽氣入陰,人便睡眠。順之則無病,逆之必自害。從西醫方面講就是生物鐘。人體的自然節律一旦被打亂,機體功能就會失調。羅老注意到這一點,用于養生,大受其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自然總是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因而人體也必須經常運動。羅老對此感觸良多,他說:"水腐固不流,生命恒于動。""要想長生,動骨運筋;要想體健,天天鍛煉"。總是有很多人來請他看病,他就把這當作一種輕松的"腦部鍛煉"。治病之余,他或是去散步登山或是盤膝打坐,進行氣功鍛煉。"養生之道,常欲小勞",羅老依此而行。適當的體力活動,無疑具有維護健康的作用。運動使氣血流通,人體的正氣一一抗病力就有機會發揮作用,防病抗衰,使人長壽。
"知足長樂""順乎自然",正是這兩點使羅明山成為孫思邈之后壽命最長的一位名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