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于高血壓、冠心病、腦血栓等高脂肪飲食導致的疾病發生率逐年上升,人們對肉類乃至一般的葷食已到了談葷色變的地步。特別是一些老年人,為了保持身體健康,便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即“非素不食”,并自以為這種做法能“粗茶淡飯保平安”。
其實,他們又走到了另一個誤區,由此導致的結果恰恰是,完全素食不但未必能長壽,而且可能導致多種疾病。
有些老年人因害怕發胖而不敢吃肉,僅食用素食,實際上這對身體是有害的。我們知道,肉對人體有著重要作用。如果長期食素,就會導致人體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和失衡,具體地講將影響身體健康。所以說,應適當食一些牛奶、肉類等低纖維食物,以保證體內營養物質的平衡,切勿光吃素食。
那么,老年人長期食素對身體有何影響呢?研究發現,老年人長期吃素食易患膽結石。近年來,膽結石發病率逐漸上升,成為中老年人常見疾患。通常人們認為,多食脂肪會造成膽結石,事實恰恰相反。
脂肪過多,膽固醇過高,固然與成石有關,但更主要的取決于膽固醇在膽汁中的溶解度。正常人膽固醇與膽鹽、卵磷脂均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微膠粒狀,混懸于膽汁中,呈溶解狀態,而不易析出。若膽汁中膽鹽或卵磷脂減少,膽固醇就容易析出,沉積成石。膽鹽+卵磷脂/膽固醇=12∶1,任何使這一比值縮小的因素,均可引起膽結石。據測定,膽石癥患者其比值僅為常人的1/3。
由于過分宣傳“吃素長壽”,一些中老年人的卵磷脂攝入不足,或肝臟合成卵磷脂減少,加上吃素者進食植物纖維過多,妨礙了膽汁酸的重新吸收,使膽汁中的膽鹽濃度下降,結果比例失調,膽固醇反而容易形成結石。正常人由膽囊排入膽道的膽汁酸95%要被腸壁重新吸收。素食者膽汁酸的“腸肝循環”減少,是造成膽結石的主要原因。長期素食,還會使脂溶性維生素A、E缺乏,膽囊上皮細胞的脫落增加,促使膽固醇容易沉積。所以,中老年人在飲食中要積極預防膽結石發生,不能片面強調少吃油、多吃素,而應平衡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