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紅參、黃芪、冬蟲夏草等補藥,無疑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藥物了。很多中老年人認為它們既能補養身體,而且無毒無害,于是長期服用。殊不知,這些補藥有時候也會“幫倒忙”。我們在臨床上經常遇到這樣的患者:他們得了感冒后,一邊治療,一邊吃西洋參。結果兩三天后,不僅感冒沒好,反而出現食欲不振、舌苔黃膩,變得更加不舒服了。這些患者停止服用補藥后幾天,癥狀就明顯好轉了。
中醫有這樣的理論:在“有舊疾、又生新病”的情況下,暫時不要急于治療舊疾,先治好新病再說。因為如果不全力治好新病,新病也會拖成舊疾,那時情況就不妙了。
如果新病是“外感病”,即由外邪侵入導致的疾病,如感冒等,而舊疾屬于“體虛、內傷”等需要補益治療的疾病時,這種沖突就顯得更加明顯了,“感冒時不能吃補藥”,主要就指這種情況。
感冒時吃補藥有幾大害處:首先,治感冒需要發汗解表、驅散病邪,西洋參等補藥非但沒有這種功效,而且壅滯肌表,有礙發散外邪;其次,吃補藥在給身體提供營養的同時,也會給病邪提供營養,讓細菌、病毒更有生命力,從而“閉門留寇”,反而加重了病情;再次,補藥使用不當會生濕生熱,導致中氣壅滯、氣機不暢,影響脾胃功能,這不利于患者調養身體、恢復健康;最后,補藥很可能會和治療新病的藥物發生沖突,對患者機體產生損傷。
而且,有些新病就是因為對舊疾補得太過所致,治新病時不停補藥,會加重病情。
當然,患上了感冒等外感性疾病時,倒也不是絕對不能服用補藥。中醫也有“扶正祛邪”的療法———一邊補養正氣,一邊祛除外邪。但這要精細地調整扶正和祛邪藥物的比例。普通患者恐怕難以掌握好“度”。因此,感冒時還是對補藥“退避三舍”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