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和睡覺、吃飯一樣,打出生開始,就和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出汗是新陳代謝的正常表現,通常是身體健康的標志,但也有例外。
一般說來,在天氣炎熱、進食過快、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等情況下,出汗量增加屬于正常現象。
然而,部分人的異常出汗如“最近老冒虛汗”、“這幾天盜汗挺多”等情況,則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如發燒、肺炎、風濕熱等高熱疾病,以及更年期綜合征引發的內分泌紊亂,或是甲亢等。
“盜汗”、“自汗”、“戰汗”、“偏汗”等雖然是中醫的提法,但在西醫臨床上卻有互通之處:如在睡醒后發現大汗淋漓稱“盜汗”,常見于結核病、小兒佝僂病等;無明顯誘因而大量出汗不止稱“大汗”,常見于營養不良或化學物中毒;安靜的狀態下出汗不止稱“自汗”,常見于發燒、肺炎、風濕熱等;寒戰高熱后出汗不止稱“戰汗”,常見于肺炎、急性膽囊炎等病人;身體一側出汗而對側無汗稱“偏汗”,一旦出現可能是偏癱、中風以及胃腸神經、心血管神經功能紊亂的信號。
此外,出汗的部位不同也常常預示著某些疾病:如頭額部長期局部出汗,提示有甲亢;鼻翼持續出汗,多見于過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容易突發感染;長期手足多汗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如緊張、激動、恐慌等所致;前胸和頸部局限性多汗,則可能是血液循環系統和內分泌功能出現障礙;腋下多汗并帶狐臊氣味,是腋窩部的大汗腺分泌異常;外生殖器局部異常出汗則可能是有陰道炎、陰囊皮炎等疾病。
一旦發生異常出汗,首先應到醫院配合相關輔助檢查,作出病因診斷,積極治療原發病。而局部外用收斂性藥或抗膽堿能藥物,則能減少汗液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