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財經
康美藥業于云南參與的中藥材產業鏈扶貧攻堅項目,因其利空傳聞讓當地上游從業者深感不安,也為其精準扶貧項目帶來了不確定性。
1月9日,康美藥業股價一掃近3個月來的陰霾,盤中一度封板漲停。然而在康美藥業股吧里,仍有各種負面質疑的論調不斷出現。此前康美藥業或遭香港機構做空的猜測則不斷出現新的證據。
2018年8月10日,香港《蘋果日報》廣告版面刊登《利息支出超12億 賬上360億現金只是擺設 內地媒體質疑康美藥業財報涉嫌造假》。8月22日,又一篇《高管四度行賄 康美藥業為何能全身而退》刊登在該媒體的廣告版面上。
康美藥業作為中藥飲片龍頭企業,一度曾是資本的寵兒。不過當前其估值距離最高點也已經跌去了千億有余,甚至一度有被各類負面消息趕盡殺絕之勢,康美藥業已因資本市場雪崩引發中醫藥海嘯。
2019年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上,“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深入開展中醫藥服務,強化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政策再次被強調。早在2018年10月16日,康美藥業與中國工商銀行簽署《“總對總”合作協議》,成為工商銀行首批“總行級合作客戶”,其控股股東康美實業與工商銀行債轉股實施機構工銀投資簽署了30億元的《市場化債轉股合作框架協議》,金融機構的扶持也意在緩解民企的資金壓力。
然而筆者獨家獲悉,康美藥業于云南參與的中藥材產業鏈扶貧攻堅項目因其利空傳聞讓當地上游從業者深感不安,也為其精準扶貧項目帶來了不確定性。
30萬港幣做空康美?
筆者曾在《千億康美,成了誰的獵物?》中提到,幾乎從來不關注內地資本市場的香港《蘋果日報》,刊登了關于康美藥業的廣告,文中字字句句指向康美藥業財務造假。
第二篇廣告則直指康美藥業董事長行賄。
在香港市場,資深投資人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格外關注,因其一旦涉嫌造假,投資極可能“粉身碎骨”,而高管信息也是投資者高度關注的敏感話題。半個月之內連續出現兩篇針對康美藥業利空消息的廣告刊登在《蘋果日報》上,不得不說極為蹊蹺。
《蘋果日報》作為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收費報紙之一,內容迎合大眾口味,社會新聞、娛樂新聞分量比較重,新聞手法煽情,喜歡炒作。
由于沒有獲取到《蘋果日報》的廣告刊例價,筆者根據獲得的香港《頭條日報》的刊例價了解到,《頭條日報》內頁廣告黑白全版的價格是21.1萬港幣,內頁黑白橫半版的價格是11.1萬港幣,假設香港都市報紙版廣告的價格相差不大,則廣告投放者花費的廣告費大約在32萬元。
由于康美藥業是滬股通成分股,因此廣告投放者投放康美藥業負面廣告,是想給香港投資者予以警告暗示?還是意圖讓香港投資者減持康美藥業?
筆者統計了一下滬股通自2018年8月1日——2018年10月18日持有康美藥業的持股情況,8月1日為3203.47萬股,持倉市值為6.72億元,至康美藥業出現利空消息前的10月15日持股為3798.41萬股,持倉市值為8.1億元;隨著康美藥業的股價持續暴跌,滬股通一邊拋售一邊買入,至1月8日為止,滬股通持有康美藥業9781.02萬股,持倉市值為6.9億元。
隨著康美藥業股價的大幅下跌,滬股通持股數不僅未見大幅減少,還不斷出現增倉買入的姿態。直到12月份滬股通開始大幅搶籌康美藥業。
縱觀滬股通自2018年8月份以來對康美藥業的持倉數據圖,可謂愛得深沉,不惜深套也要擴大康美藥業的持倉份額。
如果滬股通一直都有大幅增倉康美藥業的意圖,那么《蘋果日報》廣告投放的幕后主使人是否是在暗示香港投資者等待機會呢?
這或許會成為康美滬股通歷史上的一個不解之謎了。
政策扶持 資本躊躇
時至今日,中醫藥產業的利好政策仍層出不窮。
1月7日,2019年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深入開展中醫藥服務,強化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健康服務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迫切需要繼承、發展、利用好中醫藥,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類健康。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而根據《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制定的中醫藥行業發展目標:到2020年,中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5823億元,年復合增速15%,中藥企業收入占整體行業比重從29.26%上升到33.26%。事實上,隨著中醫藥產業的巨大市場空間進一步激發,相關企業也將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自2015年4月以來,針對中醫藥行業已經出臺了18次利好政策,每一次政策走向都讓中醫藥上市公司獲得實實在在的利好。
資本早期對待中醫藥上市公司的態度都是不斷增持的態度。像云南白藥、片仔癀等龍頭中藥企業,在2018年6月份之前都創出了歷史新高,走出了一條與上證指數截然不同的道路。康美藥業也在2018年6月份創出了歷史新高,達到了1400億市值。
然而自2018年6月份以來,無論是片仔癀、云南白藥或同仁堂,股價較最高處時都已經跌去了40%之多。其中康美藥業成為了跌幅最大的中藥股,股價從最高處到最低竟跌去76%。
中藥利空導致上游從業者恐慌
股價暴跌,引發投資者恐慌出逃。同時,康美藥業公司股價的持續下跌以及不斷的負面新聞,已經開始影響到中藥產業鏈的上游從業者。
康美藥業20多年以來,在上游種植涉及上百萬種植戶的藥材收購,成為300萬上游從業者穩定的收入來源。
2018年,康美藥業參與國家多部委聯合發起的“中藥材產業精準扶貧”項目,在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貴州省同仁市,甘肅省臨洮縣、和政縣,廣東省紫金縣、信宜市,以及吉林省、遼寧省等國家級、省級貧困縣康美二十多年在上游種植涉及上百萬種植戶的藥材收購,響應國家扶貧攻堅戰略,通過中藥材種植產業再次精準幫扶數十萬種植戶。
然而由于康美藥業不斷出現負面新聞,一些接受精準扶貧的上游從業者們,已經開始對中藥種植產業的未來產生疑惑。
筆者從云南東川區的種植戶那里了解到,康美藥業實施的精準扶貧確實解決了當地很多生計問題。當地土地貧瘠,交通不便,連常規的主食品種玉米都種不出來,僅能收獲少量土豆。而當地種植每畝土豆的收益僅在300——500元之間,種植最便宜的中藥材丹參,其每畝收益也在1000元以上,而種植當歸等品種,每畝可收益2000元以上。
中藥企業采取企業+農戶+合作社+基層黨組織的合作模式,與當地進行中藥材合作種植。不僅付給當地農民土地流轉費,還有人工費,以及分紅收入。(當地政府以扶貧資金向藥企入股,每年按照固定約定收入向從業者進行分紅)。而康美藥業在當地是最大的幫扶企業,已在云南地區投入資金10億元以上。
如果是當地農戶種植,藥企采取收購中藥材的方式,則中藥企業在藥材價格高的時候,按照當地市場價的最高價頂格收購,市場價偏低的時候,中藥企業需按照保護價向農戶收購。所謂的保護價指的是藥企需向從業者支付土地流轉成本、務工成本、有機肥成本綜合,尤其是勞務成本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生活成本。
因此中藥企業對當地實施的精準扶貧,實際上是讓當地中藥材種植戶成為整個中藥產業鏈條上的持續受益者。大企業的入駐會帶動更多的其他中小藥企以及藥材收購商加入到該地區的藥材市場,成為大型藥企的藥材供應來源,從而以點帶面帶動更多的人從事中藥材種植行業。
但中藥材產業鏈精準扶貧的另一面則非常不可控,那就是一旦實施精準扶貧的中藥企業由于自身經營原因導致要撤出該地區,那么當地從業者將面臨藥材無處可賣,收入歸零的境地。
東川區從事中藥材種植的農戶李某向筆者表示,近半年來不斷關注康美藥業的相關新聞,非常擔心康美藥業倒閉,從而無法對他們進行幫扶,當地中小企業根本無法帶動當地中藥材種植產業的發展。
我國中藥材種植單位一直以農戶為基本單位,個體分散,種植模式原始。以至于中藥材整體從呈現平均質量較差、生產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中藥材種植戶的經濟利益得不到保障。
大企業的到來無疑是讓中藥材種植戶們在藥材價格穩定性上得到了充足的保障,同時大型藥企帶來的更先進的種植技術也能夠讓種植戶們告別原始的種植技術。此外,大型藥企執行的中藥材有機認證標準,也會讓種植戶們放棄農藥和化肥種植,從而保障了藥材的無污染無殘留化。
但是隨著康美藥業等中藥企業負面新聞不斷,當地中小藥材收購商已經減少了藥材收購,而2018年中藥材價格的持續走弱也讓上游從業者們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