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茅藥酒處于風口浪尖,備受輿論圍剿,其中有一大被“坐實”了“罪證”,被媒體頻繁提起,那就是“在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中,從2004年至2017年底,可檢索到鴻茅藥酒不良反應報告137例,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頭暈、瘙癢、皮疹、嘔吐、腹痛等”。
(譚先生,你說是真實情況嗎?)
我們來粗略計算一下,假設這個非處方藥一年銷售1000萬瓶(保守一點),就按100萬人次(再保守一點)算,每年有10例,不良反應率只有1/10萬。據國外數據,藥物不良反應率大約3-6%。如此說來,某非處方藥不僅不可能是毒藥,簡直是放之世界而難得的安全無毒的良心藥。
正是因為這條,太多吃瓜群眾,倍感鴻茅藥酒“無良”,為被鴻茅藥酒的“愚弄”而出離憤怒。其實,談論事情,首先要明確概念,都則就又一次成了“標題黨”和“鍵盤俠”。現在社會信息很透明,真的想了解,手指稍微動動,零敲碎打幾分鐘的事兒,大致就搞明白了。
4月13日,就在鴻茅藥酒成為“超級網紅”的前幾天,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2017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7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142.9萬份,化學藥品占82.8%、中藥占16.1%,生物制品占1.1%。
——
重點來了,究竟什么是“藥品不良反應”,藥品不良反應,是不是就意味著藥品本身存在重大缺陷?其實對于這個概念,《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中有著清晰的定義,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
看到了吧,我們數一下關鍵信息,一、藥品本身是合格的,并非假冒偽劣產品,也非不合格產品;二、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下出現,跟醫生用藥無關;三、是病人的個體化反應,必須是有害反應。相應的監測制度,一是為了保護企業、醫生,二是為了維護公共衛生利益。
醫藥是個非常特殊的領域,不能因為某些藥品存在“不良反應”,就將其一棒子打死,否則沒有人敢開藥廠,沒有人敢當大夫。是藥三分毒,藥品的不良反應,無論中藥、西藥、還是處方藥、非處方藥,其實都是存在的,比如青霉素過敏,就存在萬分之一的概率。
換個角度來看,藥品不良反應,是在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了,所有藥品一定會有。只是其中的發生率有高有低,有萬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罕見、少見、偶見、常見等情況區分。如果一遇到“不良反應”,輿論上就給扣大帽子,絕非社會福祉。
——
普通民眾,對于藥品不良反應,第一反應就是“覺得恐慌”,但本來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監管部門對于藥品不良反應,也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他們會通過發生的時間、地點、人數、頻率來判斷其程度,進行最后的評價,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短時間內幾百人出現不良反應,屬于嚴重級別,疫苗就曾出現過這種情況。發生嚴重的重大事件,有關部門不超過72小時會做出反應,派人去調查。還有散發事件,每年出現一兩個不良反應,主要是繼續看其積累情況。還有的藥物長達50年以后才能做出結論。
對于不良反應,監管部門的意見更專業。針對藥品不良反應,國家第一是警告,責令企業徹查清原因,并給出整改措施,第二是修改說明書,第三是撤藥。短期內頻繁出現不良反應的,監管部門則會將這個藥品直接淘汰掉,而在歷史上,我國確實就此淘汰了很多藥品。
盡管存在好多未報案例,但就整體而言,以及處理的結果,整整14年,在累計銷量接近海量的情況下,鴻茅藥酒“只有137例”不良反應報告,稍微懂點數理統計常識的,就基本能判定鴻茅藥酒的品質,還是值得非常信賴的,經得起“大樣本”“大數據”嚴苛驗證。
——
我國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由企業、醫療單位、個人上報,監測系統網絡遍布全國。其運行規則,是層層上報到國家級監管部門,由醫生、藥師、企業和患者自愿上報,最后國家統一收集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缺點是信息滯后、資料不全面、數據不夠完整。
我國正在建設“哨兵系統”的監測模式,即把醫院的管理系統,跟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結合起來,這樣醫生的用藥記錄和情況都會被第一時間監測到。但這個周期可能也比較長。這種方式對處方藥直接有效,對非處方藥,也會有較好的監測效果,因為狀態嚴重的會去醫院。
存在嚴重不良反應的藥品,國家為何還批準呢?這跟抽樣統計難以避免的缺陷有關。藥品做臨床試驗時沒有出現不良反應,但在實際應用中出狀況,這種情況的個案也不少。臨床試驗畢竟屬于“小數據”“小樣本”,真正上市之后大量應用,才是“大數據”“大樣本”。
當今人們開口也講科學、閉口也講科學,其實科學并非真理,而是一套嚴密的方法論體系。再科學的方法,也不能絕對排除漏洞,對此我們必須有個理性的認識,不能苛求科學、迷信科學。國家批準的藥品也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只有通過監測來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
很多中藥說明書里不良反應一欄是“尚不明確”,這是因為中藥是經驗方,好多都不做臨床實驗,沒有循證醫學,藥品怎么吸收,怎么代謝都不清楚,這也是中藥的短板。但中藥基本都會標注“禁忌”、“注意事項”和“藥物相互作用”,鴻茅藥酒這方面其實做的比較好。
中醫藥更多講的是辨證,頭暈一般是肝陽上亢或者血虛所致,而瘙癢和皮疹一般是由體內濕熱蘊藉引起。鴻茅藥酒主治風寒濕痹,如果真是患有風寒濕痹,是不會出現肝陽上亢或者濕熱癥狀的。而瘙癢、皮疹等癥狀,往往是過敏所致,對于這些基本都是常識。
作為甲類非處方藥,鴻茅藥酒在其說明書中“禁忌”部分,其實已經強調了“陰虛陽亢者禁服”,“肝腎功能不全及酒精過敏者禁服”,在“注意事項”中強調“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特別提到了“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注意事項。
我們再看鴻茅藥酒“不良反應”癥狀,主要的有五項,即頭暈、瘙癢、皮疹、嘔吐、腹痛,最主要的又為三項,也就是“頭暈、瘙癢、皮疹”。雖然我們沒接觸到完整的病例,但就這些癥狀推斷,137例不良反應,大多有可能是違反該藥品說明書、未經辨證濫用所致。
—完—
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個別診斷、用藥和使用的根據。本網站致力于提供正確、完整的健康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個別診斷、用藥和使用的根據。本網站致力于提供正確、完整的健康資訊,但不保證信息的正確性和完整性,且不對因信息的不正確或遺漏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本站所提供的任何醫藥資訊,僅供參考,不能替代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建議,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