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滋又稱膏方、膏劑、煎膏等。近年來,膏滋流行南北。作為我國傳統醫藥學的一部分,膏滋以治未病思想為指導,既可以調理和增強體質,又可以預防和治療慢性病。它辨虛實,論體質,損有余而補不足,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健康強身的目的。
很多人聽說膏滋好,吃了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于是有病的買來治病、無病的買來養生。隨著需求的增長,很多醫院、診所、養生館甚至餐館和個人都開始熬制膏滋,在利益的驅使下,各種針對膏滋治病、養生功效的宣傳也鋪天蓋地地襲來,逐漸將人們對膏滋的理解帶入了一個誤區。其實,膏滋是滋補調理品,適當食用適合的膏滋,可調解和改善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膏滋又并非人人適宜,也需要辯證,不能濫用。
真正的膏滋組方嚴謹、選料講究、熬制工藝繁蕪,任何一個環節的失控都會導致膏滋失去其防病治病的功效,甚至會起反作用。例如,杏仁炮制時需去皮尖后方能入藥,否則會引起氫氰酸中毒。因此,膏滋必須由專業的醫師定方,在資深的藥劑師指導下熬制方能服用。
何為膏滋?
從字面上來講,“膏”字從“肉”,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釋者曰膏,后泛指熬制的濃稠汁狀物。在中藥制劑中,將中藥材加工制成細膩稠厚的半流體狀物統稱為“膏劑”。近代名醫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蓋煎熬藥汁成脂液,而所以營養五臟六腑之枯燥虛弱者也,故俗稱膏滋藥。”此為膏滋的名稱由來。
膏滋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膏方應用的記載,《黃帝內經》中也有關于膏劑的制作和臨床應用的論述。至唐、宋時代,膏方的制作、使用方法日趨成熟。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蘇子煎”“杏仁煎”“枸杞煎”等,不僅用于治病,而且開補需康復、養生抗衰老之先河。明代《御制飲膳調養指南》熬制“瓊玉膏”“天門冬膏”等,規定以“慢火熬成膏”,并認為能“延年益壽,填精補髓,發白變黑,返老還童”。
到了明、清時期,膏方已成為臨床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廣泛應用于內、外、兒、婦科。其中許多膏方沿用至今,如《本草綱目》中的益母草膏、《壽世保元》中的茯苓膏等。清朝慈禧太后長年服食“扶中和中膏”“菊花延齡膏”等多種膏滋,以達到調補身體、延齡駐顏之效。《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一書就收錄內服膏方多達30個。膏滋在清朝宮廷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如用于保健抗衰老的“菊花延齡膏”、補益的“扶元和中膏”、治眼疾的“明目延齡膏”、治咳嗽的“潤肺和肝膏”、治脾胃病的“理脾調中化濕膏”、治療肝病的“清熱養肝和絡膏”等。從其處方日期來看,有九月的“清熱理脾除濕膏”、四月的“調中清熱化濕膏”、七月的“扶元益陰膏”,只要于病有利,一年四季皆可。這些膏方組成較為簡單且藥量不重,如“菊花延齡膏”僅菊花一味,“明目延齡膏”為桑葉與菊花組成,一般的膏方也只有十幾味藥,如“理脾清熱除濕膏”由黨參等12味組成,總藥量僅29錢,這樣制成后總量不多,有利于根據病情變化隨時調整治療方藥。
中藥有“丸、散、酒、丹、湯、膏、片、錠”八大傳統劑型,從中醫制劑的角度上看,膏滋實際上是湯劑演變的產物。中藥湯劑一般口感苦澀,很多人怕喝中藥,所以添加蜂蜜來一起熬制,逐漸演變為膏滋。由于膏滋組方講究、熬制工藝繁蕪,在古代,只有大藥房甚至御用藥膳房才有能力熬制膏滋,因此價格昂貴。膏滋多以大病之后康復、滋補強身、抗衰延年為主,兼有緩和的治療作用,藥效滋潤,逐漸成為古代上層社會中的進補佳品。
上醫治未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言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最早提出了“上醫治未病”的醫學理論。膏滋作用持久和緩、依從性小、藥性穩定、口感適宜、便于保存、服用方便,可長期服用,所以頗受廣大亞健康狀態者的歡迎,而這類人群也正是中醫“治未病”的重點。
膏滋講究組方合理、配伍靈活,用藥復雜而不亂,非常嚴謹。膏方以平衡陰陽為總則,力求氣血充盈、調和流暢。雖主要運用于正氣虛損的虛癥,但有因虛致實、偏虛偏實、虛實夾雜等變化,辨證施膏需分清“標、本、虛、實、主、次”,從而達到“表本”兼治的效果。因服用人的性別、年齡、體質的不同,地域、氣候、風土人情習慣的差異,膏方的定方也不盡相同。亞健康狀態的核心病機為“心神失養,氣虛肝郁”,故組方用藥時又必須注意養心安神、健脾益氣解郁,或兼以化痰除濕,或兼以活血化瘀,補治結合、剿撫兼施、主次兼顧、有所側重。
中醫膏方主要由四類藥物組成。一類是補益藥物,根據患者提供的癥狀,結合醫師掌握的體征,綜合歸納,辨證出中醫的證候屬性是陽虛或陰虛、血虛或氣虛,有針對性地選用溫陽或養陰、養血或補氣等補益藥物。補益之中又可根據體質不同施以平補、溫補、清補、澀補。第二類是治療性藥物,治療性藥物在膏方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時辨證與辨病結合,選用一些中藥藥理明確且與患者的證候屬性一致的藥物,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體現了“寓通于補”的經典思想。比如,首烏能降血壓,玉竹能降血糖,枸杞能降低血脂,生苡仁能降血尿酸等。第三類是膠質之品,根據患者的體質選用的膠質藥不僅能起補益作用,還可以賦型。第四類是輔料,例如:糖類等可以改善膏方的口味和賦型,但對于身體較胖、血脂高、血糖高者要少用或不用糖類。
膏滋的組方如此復雜多變,因此,開方醫師必須是專家級的,必須對中國傳統中醫及藥理藥性有著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又具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所定膏方才能取得良效。這樣的專家級醫師在古代就稱為“上醫”,故有“上醫治未病”之說。
珍紅官方客服:400-002-3450
本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個別診斷、用藥和使用的根據。本網站致力于提供正確、完整的健康資訊,但不保證信息的正確性和完整性,且不對因信息的不正確或遺漏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本站所提供的任何醫藥資訊,僅供參考,不能替代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建議,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