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日益突出,不少人將矛頭直指社會醫療保險。“十二五”被盛贊的全民醫保體系,卻因“報銷少導致因病致貧”的問題而栽了跟頭?
為何全民醫保體系依然無法解決看病貴?醫保如何在保證公平的同時確保可持續發展?醫改解決不了看病難、看病貴是醫保的錯?
近日,39健康網就這些問題采訪了2016第九屆中國健康總評榜專家組評委、中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和政務學院雙聘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南方保險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咨詢專家申曙光教授。
全民醫保體系并非萬能
“十二五”期間,我國醫療保險在覆蓋面、籌資能力、保障水平、監督管理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總體上實現了“全民醫保”,保障了國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
“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人群與地區差距,中國能在短短時間之內建立起覆蓋全民的醫保體系,使大部分人實現病有所醫,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申曙光說道。
但偉大的事物并不意味著它是萬能的。歸根到底,社會醫保只是一種籌資方式,這些年無論醫保籌資如何快速增長,都趕不上醫療費用的暴增,加上其他改革沒有跟上去,老百姓自費就越來越多,看病越來越貴。
申曙光指出,老百姓的醫療需求快速增長,醫療資源增長的速度跟不上醫療需求的增長,導致老百姓感覺就醫越來越貴、越來越難。當然,這樣說,并不意味著醫保體系沒有問題,目前至少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1. 增強醫保體系的公平性。
當年,城鎮職工、城鎮居民、新農合等醫保制度一個個逐步確立,保障了不同人群的基本醫療需求。但發展至今,應該要走上“分久必合”的道路。
申曙光表示,與十二五社會醫療保險“打根基”、“做加法”不同,接下來更多地應該是“改革”與“整合”,重整各方利益關系,逐步增強制度的公平性。
比如全國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整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能進一步大幅提高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公平性,而且兩個制度在籌資結構、待遇水平等方面相似,所以去年至少有8個省市完成了兩者的合并。
“兩個制度的合并,也是為將來整合居民與職工醫保打下基礎,”申曙光指出,社會醫療保險要使全體國民都能夠“根據繳費能力繳費,按照合理需求享受待遇”,需要一個統一的繳費機制,而當前的職工醫保的繳費機制更符合按能力繳費的要求,因此,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宜向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繳費機制靠攏。
此外,當前城鎮居民醫保實際上是一種“福利制度”,籌資主要靠政府,而老年人用掉了六七成的醫保基金,這個制度很難長期維持下去。如果將來醫保待遇水平提高到城鎮職工一樣,對于多繳費的職工來說也不公平。
老齡化問題無可避免,申曙光建議,國家應該單獨建立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制度, 由國家財政出資,確保沒有繳費能力的老年人的基本醫療保障,“但這個制度一定要設立‘門檻’,勞動者在勞動年齡階段要繳費,且要滿足一定年限要求,繳費年限與退休后的醫保待遇掛鉤,就像養老體系一樣。”沒有一定的激勵機制,多數人不做貢獻或盡量少做貢獻,只享受待遇,制度就會破產。
2. 推動多元化的復合式支付方式發展。
申曙光認為,多元化的復合式支付方式是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發展的必然趨勢,結算方式的完善與醫保控費措施應當結合運用,“支付制度的改革已經在做,但若基金精細化管理沒跟上去,無法實現控費的目標。”
醫保作為支付方,既有激勵機制,也要有約束機制。“過去粗放式的管理對醫院、醫生的行為約束不夠,長時間以來,多開藥、多收入的‘激勵機制’讓醫療費用增長飛快,必須在支付制度改革、精細化管理兩方面都做到位,對不合理的醫療費用進行精細化監控,才能使制度真正發揮作用。”申曙光分析道。
3. 切實保障收支平衡,防止“支付危機”。
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加上整合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對各地醫保基金都是不小的挑戰,甚至個別省份已經出現虧空情況。
建議各地要建立風險儲備金及相應的風險預警機制,監測過去幾個社保年度中各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基金收入、支出、結余的具體情況,預測基金是否會爆發“支付危機”。
解決看病難、看病貴 先理順這兩個關系
醫改被老百姓詬病,主要原因是,一些改革沒有到位,沒有觸動核心。申曙光認為,要切實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要先理順下面兩個關系。
1. 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與市場機制。
政府舉辦的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醫院,叫做公立醫院。然而,當前的事實是,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過少,公立醫院“被迫”自立謀生,事實上是以市場化的機制辦醫院。申曙光指出,公立醫院改革必須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公益性并不意味著不盈利,公立醫院可以靠自身醫療技術與服務能力盈利,而非靠多開藥或多做檢查贏利。”
此外,過去二三十年分級診療制度被“撕裂”,大醫院把病人、高水平醫生“虹吸”走,導致基層無人可用、無病可看。“不可否認,基層醫院醫療服務水平有限,但部分也是大醫院虹吸資源造成的后果。”申曙光指出,必須切實實行基層首診,才能推行分級診療制度。
當前,國家已經意識到基層醫療的重要性,也通過簽約家庭醫生、培養全科醫生等政策,解決基層醫療問題,但推行過程中遇到了阻力,比如老百姓不認同基層醫療、 醫生不愿意到基層支工作等。“此時更不能退縮,應該要迎難而上,相信未來形勢會越來越明朗。”申曙光說道。他特別強調,實現規范化的基層首診,才是實現分級診療的突破口,也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突破口。
2. 基層醫療服務和高端醫療,誰來做。
今年,“莆田系”的曝光,讓社會辦醫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莆田系的背后是腐敗,不該進入醫療行業的進入了,該進行監管和整治的沒有處理, 一些不合規的行為得到默許,”申曙光表示,不能把監管不力的惡果歸結到市場機制上來,社會辦醫并不等于莆田系。
面對每年73億的就診人次,國家應該鼓勵社會辦醫,利用市場和社會的力量發展醫療服務,尤其應該鼓勵和引導非營利醫院的發展,因為政府資源總是有限的。
一邊鼓勵社會辦醫,一邊設立“門檻”(準入制度和監管體系等),兩手抓,兩手硬。申曙光指出,這些門檻應該與公立醫院一致,不能差別對待,只要民營醫療達到相應的準入標準和行為規范,就可以進入行業,受到與公立醫院一樣的監管。
此外,公立醫院是公益性質,重點要放在如何提高醫療技術,而不是花人力物力服務少數人群,搞高端醫療。“特別是三甲醫院這些本就稀缺的優質醫療資源,不應該去跟民營機構搶高端醫療的‘蛋糕’。”
申曙光指出,當前高端醫療和基本醫療服務都被公立醫院搶占,而民營醫院在夾縫中生存,轉而去榨取窮百姓的醫療費用。
醫改的一個基本方面是,公立醫院去做市場不愿做、不能做的醫療服務,并對保障人民基本醫療服務承擔責任。同時需要抓住醫療保險、醫療服務、醫藥制度“三醫聯動”這個突破口,醫院改革、醫藥改革應跟上全民醫保的發展步伐。
申曙光教授寄語2016第九屆中國健康總評榜:
中國健康總評榜是一個健康行業的交流平臺,很有意義。希望通過這個平臺,發出各界的聲音,轉達出中國醫療的正能量。
本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個別診斷、用藥和使用的根據。本網站致力于提供正確、完整的健康資訊,但不保證信息的正確性和完整性,且不對因信息的不正確或遺漏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本站所提供的任何醫藥資訊,僅供參考,不能替代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建議,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