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糖尿病已經成為影響人們健康與生活慢性病之一,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于2015年發布的糖尿病圖譜報告顯示,每十一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世界范圍內相應有4.15億人患病。這樣的數字讓人們從懵懂無知變成了“談糖色變”,但每年的患病人數依舊只增不減,無形之中,你的“不了解”早已成為了自己的“催命符”。規避糖尿病的四大誤區,讓你把“催命符”換成“免死牌”。
糖尿病是“突發”的慢性病?
現代人已開始有體檢的意識與習慣,但是仍舊有許多糖尿病患者表示,一年前的體檢結果并沒有任何異常,過了幾個月莫名其妙的就得了糖尿病,以致于很多人認為糖尿病是“突發”慢性病,其實不然,糖尿病并非是沒有前期的。
糖尿病是因人體胰島功能衰退而引發糖、蛋白質、脂肪及水等代謝紊亂的綜合征,說白了,就是身體內對糖的代謝功能紊亂導致糖尿病,而糖代謝紊亂也被成為糖尿病前期,只要在糖代謝紊亂期間進行控制飲食與改善生活習慣,是完全可以避免成為糖尿病患者的。這個“潛伏期”實際上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長很多,據國外統計,當糖尿病確診時,糖代謝紊亂甚至可能存在了5年之久,而如今每五個成人中,就有一個糖代謝異常者。
但這一時期的隱蔽性卻很強,這一時期的血糖數值并不一定總是“超標”,所以很大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在做體檢或自測時候,單次的血糖正常就認為自己的糖代謝是正常,進而誤判自己的身體情況,而據調查顯示,有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缺乏明顯的臨床病癥而未被診斷。
所以,糖尿病的早發現早治療,就一定要有“長線”思維,需要定期的監測自己的糖代謝或者血糖的長期變化曲線是否穩定,從糖尿病的引發根源進行監測,才是最好的防治手段。
糖尿病只有“1型遺傳”?
糖尿病分型一般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在我國最多,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而在傳統認識中,認為只有1型糖尿病才會遺傳,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據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主編的《健康管理師》所述——中國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遺傳度為51.2%-73.8%,一般高于60%;而1型糖尿病的遺傳度為44.4%-53.7%,可見兩型的遺傳是各自獨立的,而2型糖尿病具有更強的遺傳傾向。
“需要提醒的是,2型糖尿病發病隱匿、且危害性大,很多患者沒有典型的‘三多一少’,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中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邢小燕表示,80%―85%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屬于超重或肥胖,并且它與遺傳有很大關系,所以家族病史者、體重肥胖者也是糖尿病的高發人群,不僅要定期體檢,更必須要做好日常的糖代謝監測。
糖尿病不痛不癢,不要命?
“血糖高了就高了反正也沒有什么癥狀,想吃就吃,想喝就喝”,這是很多糖尿病人的“切身感受”,但實際上,糖尿病本身確實不要命,真正的“殺手”是各種并發癥,其對人體的危害十分嚴重。
糖尿病的并發癥多達100多種,是已知慢性病中并發癥種類最多的疾病。糖尿病并發癥分急性和慢性兩大類。其中,急性并發癥包括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慢性并發癥包括視網膜病變和失明、糖尿病腎病(嚴重的導致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足(嚴重的導致截肢)、大血管病變(嚴重的導致心肌梗死、腦血管病)等,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并發癥,其致殘率和致死率都是極高。
通常情況下,患病10年后有30%~40%的人至少會出現一種并發癥。在患糖尿病的人群中,40%-50%的糖尿病患者在發病10年后發生視網膜病變,約有2%的患者在發病15年后完全失明,有20%的人最后要靠腎透析生活,糖尿病人發生冠心病的幾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倍~3倍,神經病變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為5年、10年、20年后分別可達到30%~40%、60%~70%和90%。據調查,全球每30秒就有一條腿因糖尿病足而截肢,而在我國,每年由于糖尿病導致的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每年的截肢患者中約50%是糖尿病患者。
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光偉強調說,糖尿病不痛不癢,但危害十分嚴重。但只要控制好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終生帶病生存。因此,對于糖尿病人來說,強化血糖的綜合控制,進行血糖和糖代謝的連續監測,是減少糖尿病病變和死亡發生風險的最有效措施。
糖尿病“不能吃甜”?
“這個太甜你不能吃,那個太甜你不能吃”,這應該是糖尿病人平常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也是因為這點,許多糖尿病患者因為忌口的問題苦不堪言,“一刀切”的忌口,也是大部分人無法忍受甚至放棄控制的原因。
其實,甜度和血糖升高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食物的甜度是一種味覺單位,而真正影響我們血糖的是食物的升糖指數,而很多時候這兩個數值并不是正相關的,比如羅漢果,其甜度是蔗糖的300倍,但不僅不會升糖。而相反的,沒有什么甜味的油條其升糖指數為75,是口味較甜的櫻桃的3倍多(櫻桃升糖指數為22),哈密瓜的1倍多(哈密瓜升糖指數為41)。
所以說,升糖指數,這種反映食物引起人體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標,才是糖尿病人真正應該控制的。但是每個人因為體質和代謝能力的不同,即便是同一種食物,不同人的升糖量也會不同,因此,通過餐后2小時的糖代謝曲線或者血糖數值變化來判斷隱形的升糖指數,發現自身對不同食物的升糖情況,這樣才能最大的減輕糖尿病及高危人群在“忌口”上的痛苦,也更容易配合控制。
本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個別診斷、用藥和使用的根據。本網站致力于提供正確、完整的健康資訊,但不保證信息的正確性和完整性,且不對因信息的不正確或遺漏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本站所提供的任何醫藥資訊,僅供參考,不能替代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建議,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