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到夏季全國都會出現高溫酷暑的氣候。夏季的炎熱,直接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使得一些慢性疾病遷延不愈,甚至病情加重。面對今年夏季的到來,慢性病患者,你準備好對策了嗎? 董老師的慢性咽喉炎為什么好不了
董老師從年輕時起就患有慢性咽喉炎,平時只要一上課、多講話,嗓子就會干裂冒煙、疼痛不適,但稍稍喝些水、休息片刻,疼痛就會減輕,家人考慮到董老師的職業特點,每天都為她泡好一大壺浸著胖大海的水,讓其帶到學校飲用?墒沁@2年來不知什么原因,胖大海水喝了,藥也吃了不少,慢性咽喉炎理應趨于好轉,但董老師的病情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在逐漸加重,前一時期不僅慢性咽喉炎未見痊愈,連牙齒也腫脹疼痛,搞得董老師是一籌莫展,每天只能以喝粥解饑果腹。
其實,造成董老師慢性咽喉炎持續不愈、牙齦炎急性發作,就是氣候異常搗的鬼。由于臭氧層的破壞,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使得整個地球火熱炙盛,再加上現代人長時間使用空調,造成了這種夏酷熱冬溫暖的怪異氣候。而氣溫增高的直接后果便是各種熱性病大量增多,人體出現口干舌燥、眼睛枯澀、皮膚缺水、大便不暢、心煩生燥等諸多不適。氣象醫學的研究現已證明,氣候干燥時人的咽部會充血,慢性咽喉炎發作加重。熱浪襲擊還使牙齦炎的發病率上升,臨床調查表明:在連續高溫之后牙周膿腫和牙疼病人可明顯增多。
對策與方法:中醫學和現代氣象醫學通過研究認為:酷暑其實質就是氣溫異常增高、陽有余而陰不足,所以除了精神上潛心寧靜,飲食上避免辛辣之外,治療上可采用中醫的苦寒瀉火、甘寒滋陰之法。像董老師這類慢性咽喉炎、急性牙齦炎病癥,主要是火毒內侵,陰沉于下、陽浮于上,造成肺胃熱盛,咽喉、牙齦腫痛遷延不愈,可至中醫喉科或五官科治療,也可在中醫師的指點下內服中成藥“黃連上清丸”一日兩次、每次6~9克清熱瀉火,或外加“三鮮湯”(鮮生地、鮮蘆根、鮮石斛煮水代茶)飲用。
葉小姐怎么成了“老慢支”
葉小姐是一家財務公司的人事總監,她年輕貌美、聰明靈巧,深得公司老板和同事們的賞識與贊美,因此是春風得意步步高,每天清晨她都會開著那輛白色的賽歐車,面帶微笑、衣光鮮亮地走進辦公室。可最近同事們發現,葉總監那甜甜的微笑不見了,卻總能聽見她在辦公室內輕輕地、持續不斷地咳嗽聲,甚至有時剛走出電梯門,就能遠遠地感覺到她的咳嗽反應,葉小姐年紀輕輕怎么會生“老慢支”?不可能吧!
利用休息天葉小姐上了一趟醫院,醫生對她說:年齡較輕,所以還不能說她是“老慢支”患者,但“慢性支氣管炎”診斷可以成立。葉小姐想不通了,自己怎么會患上“慢性支氣管炎”?醫生告訴她,主要原因是她不適應炎熱的氣候環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上呼吸道反復感染。由于人是一種恒溫動物,所以當氣溫增高時,體內的產熱量會自動減少,但這將造成體溫調節中樞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減弱。氣溫增高還使霧天增多,環境污染加劇,造成空氣中懸浮物和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誘發支氣管炎等疾病。
對策與方法:對于葉小姐這類生活在高樓大廈中的白領麗人,面臨酷暑暖冬等異常氣候條件時,關鍵是要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機體的抗高溫、適應外界氣溫變化的能力。為了加強和提高呼吸道黏膜的抗感染能力,建議她適當增加含維生素A豐富的食品攝入量,如蛋黃、乳制品、魚肝油、胡蘿卜、綠葉蔬菜、水果等。像葉小姐的病癥,可至中醫內科或呼吸病?七M行綜合性治療,也可在家中采用“雪羹湯”調理,食用時以浸泡洗凈的海蜇皮120克、荸薺350克、水1000毫升,用中火煎至250毫升飲用。中醫認為:海蜇皮善于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荸薺清熱生津、消食化濕,兩者相合對口干咽燥、陰虛痰熱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最為有效。
陳先生冠心病何以如此頻發
自從5年前,陳先生被診斷出患有冠心病之后,陳太太就十分緊張。每天出門時都要檢查他是否帶好了“麝香保心丸”、“硝酸甘油”等急救藥品,還時不時打電話給秘書小姐詢問陳先生的身體狀況。在太太和秘書督促檢查下,陳先生的冠心病已有一段時間沒有發作。但自去年冬季起,不知是工作太忙的緣故,還是其他原因,陳先生的冠心病發作頻率開始明顯增加,尤其是進入今年夏季連續幾次心絞痛發作,甚至有一次因送進醫院急救,使董事會被迫中止。住進病房后才得知,病友中有數位與他情況基本相同,都是在連續35度以上高溫天氣之后,因心絞痛急性發作住院治療。
據住院醫師診斷,造成陳先生此類冠心病患者頻繁發作的罪魁禍首之一,就是氣溫的異常升高。進入酷暑之后連續不斷的高溫,使人的心肌耗氧量急劇增加,心臟儲備功能降低。據醫學研究發現,當氣溫升至32度以上、相對濕度達到70%?觸80%時,人體每天約要排出1000毫升左右的汗水,它雖然對人體防暑非常有益,但也使得血液的循環量比平時增高了4?觸5倍,如此之大的血液循環量,必然導致心血管系統超負荷運轉,所以有臨床統計:夏季是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多發時期。
對策與方法:中醫認為:夏季屬火、心為火臟,火熱過盛必然內動于心,若是大汗淋漓,則因氣隨汗脫引起心氣虛弱;如果久居室內的空調環境,則容易因室溫偏低血管收縮,或空氣流通不暢,造成機體和心肌組織缺血缺氧,所以夏季既不宜大汗,也不應無汗。為防心火過盛、擾亂心氣,應多食苦味之食品,如百合、蓮芯、苦瓜等。或以綠茶20克、菊花10克、山楂25克、茉莉花12克、川芎6克、紅花2克,加水400毫升煮沸5分鐘飲用,活血化瘀、清心安神,預防冠心病所引起的胸悶心悸、夜寐不安、頭痛頭暈等癥的發生。
范師傅擔憂再中風
范師傅長期患有高血壓,已中風一次,雖經治療,癥狀已明顯好轉,但醫生還是再三提醒他必須提防腦血栓的再次發生。以前他常聽人說,氣候暴冷時血壓容易升高引起中風,所以一到寒冬臘月就特別緊張,但最近他又聽電臺里講,酷暑暖冬氣溫增高也可誘發腦血管意外,因此在夏季連續30多攝氏度的高溫,家人十分擔心范師傅的身體,害怕疾病反復,除了每天定時服藥,還經常督促他上醫院檢查血壓及其它身體狀況。
范師傅和他家人的擔憂是有科學依據的,根據氣象醫學研究:一年有兩個中風高峰期,它們分別是氣溫在零度以下的嚴冬和氣溫在32度以上的盛夏,而且氣溫越高發生中風的危險就越大。因為氣溫增高使汗液分泌量增加,若水分補充不足,就會造成體內血容量不足、血液黏稠度升高,從而引起缺血性中風。此外,由于高溫散熱的需要,人體血液大量流向皮膚,使大腦血流量驟減,這對腦動脈硬化供血不足的病人,有可能加劇他們大腦的缺血,誘發腦梗塞,而且氣溫增高使人心情煩躁、動怒上火,這些都很容易引起血壓波動而誘發中風。
對策與方法: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必須密切注意生活起居、健康狀況,及時了解周圍環境尤其是氣溫的變化,戒怒戒急戒躁、適量飲水、保持室內外溫度的平衡,一免外火引動心火,二防陰血津液虧乏,不使體內肝陽亢奮、清空失靈。此時一方面可以鉤藤、菊花、決明子等泡茶內服清肝平陽,同時也可以桑葉、菊花等制成藥枕安睡疏風散熱,為預防血液黏稠度增高和中風的發生,冬夏兩季中風高峰期間應定時服用一些諸如阿司匹林、黑木耳之類的抗凝藥品或食品。
小張肝損再現“小三陽”
小張自1998年那場甲肝大流行中不幸得病后,即對自己的肝臟健康十分在意,他每年都要進行一次例行的體格檢查,去年底因身體疲乏肢體無力,肝功能檢查中發現谷丙轉胺酶稍有增高,經過一段時間休息治療后,肝功能逐漸恢復至正常,但是沒有想到今年夏天谷丙轉胺酶又突然升至100多單位,雖然經過檢查未發現其他異常,排除了器質性病變,醫生認為其谷丙轉胺酶升高主要與氣溫異常、機體過度疲勞、飲食不節等有關。
肝臟作為人體最重要的代謝器官,承擔著體內諸多的代謝、解毒功能。持續高溫使機體新陳代謝速度明顯加快,營養和能量成分被大量消耗,而出汗增多又可引起水和電解質的丟失,這些都會加重肝臟的負擔,損及肝組織。夏季晝長夜短,睡眠不足則容易引起肝臟血流相對不足,影響肝細胞的生長與修復,若是已經受損的肝細胞,此時還可能出現病情惡化。氣溫增高食物容易腐爛變質,飲食不當不僅會刺激胃腸道,還會加重肝臟的解毒功能,有些人天氣熱時喜歡喝點冰啤酒,但酒性偏熱,此時飲用無疑是“火上澆油”損肝傷陰,誘發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等。
對策與方法:中醫認為:肝體陰而用陽、屬木需得水而養,因而無論是外界氣溫增高、體內火熱旺盛,對肝木的傷害都最大,故中醫治療肝病歷來強調以疏肝、柔肝、養肝為先,以免引動肝火、傷及肝陰。小張原本即有甲肝病史,如今再遭遇酷暑暖冬異常氣候的影響,導致身心疲勞、飲食不當而引發肝損。醫學專家認為像小張這類肝損患者,除了注意勞逸結合、調整飲食結構之外,以中醫治療較為適宜,可用“一貫煎”合“丹梔逍遙散”等中藥內服,疏肝理氣、滋陰養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