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花錢,治好病”這是百姓最關心的事情,但是要想少花錢,就要會看病。現經專家指點,歸納出幾種患者看病的誤區,可為需看病的人提個醒兒。
急診病人看“慢診”
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士胃痛、嘔吐,卻掛了消化內科的號等待看病,在做化驗時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待急診科醫生趕到現場,方知他患的是極易與胃病相混淆的“下壁心肌梗死”。因耽誤時間太久,該男士失去了性命。
假如你突然嘔吐、頭痛、抽搐、腹瀉、呼吸困難、意識障礙或原有的慢性病突然加重,看病時一定要先到急診。原因有二,一是急診診斷迅速,二是急診搶救迅速。急診在醫院被稱為生命的綠色通道,這里除有訓練有素的醫生、護士外,還配備了相應的急救藥品和設備,可以確保急診急救的各個環節準確、快捷、順利。
因此,看病時患者及家屬首先應該有急診意識,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兒童有病不到兒科看
一個身高相當于5歲的8歲兒童,在成人內分泌科查了好幾天,最后才知道,想讓孩子長高,應該找兒科內分泌專家。
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成人疾病專科不能包治兒童同類疾病。我國早就規定,15周歲以下兒童、青少年均應到兒科就診,國際上已有專家提出應將兒科就診年齡提高到18周歲。
輕信廣告病急亂投醫
54歲的靜脈曲張患者張先生,看到一則“一針靈”的廣告便盲目就醫,結果錢沒少花,病卻越治越重,最后還是到大醫院就醫。
人們常常會碰到被不負責任的廣告和醫托騙得很慘的患者。在此告誡患者,任何疾病的治療都有一個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要相信科學。盲目、迷信只能給病人增加新的痛苦。
千里尋醫卻不帶病歷資料
許多外地患者看病時忘記帶上在當地醫院做的化驗單、x光片等檢查資料,很可惜。
好的醫生可以從以往的檢查資料中迅速發現診斷疾病的線索,初步判定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幫助患者以最小的代價確診疾病。而重新開化驗單排查疾病,既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更不利于醫生對疾病的連續觀察與分析。
隱瞞病史影響診斷
一位未婚女士,因突然腹痛到醫院就診,醫生懷疑是宮外孕。可當詢問患者性接觸史時,患者卻矢口否認。隨著病情逐漸加重,患者血壓迅速下降,面色蒼白。經腹腔穿刺發現其腹腔內有大量不凝的鮮血,如不及時手術,很快會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后來的剖腹探查證實了醫生的判斷,患者險些因隱瞞病史而喪命。
有時病史的采集對疾病的診斷、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病史不詳會影響醫生對疾病及時的診斷,多搭錢財不說,搭上性命可真就“因小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