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致糖尿病的藥物有:①利尿藥和降壓藥。噻嗪類利尿劑、氯噻酮、襻利尿劑、潴鉀利尿劑和二氮嗪、中樞作用的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拮抗劑等。②激素類藥物。糖皮質激素、雌激素、甲狀腺素、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等。③精神心理藥物。泰爾登、氟哌啶醇、碳酸鋰、吩噻嗪類、阿米替林、多慮平、三環類抗抑郁藥等。④兒茶酚胺藥物。腎上腺素、異丙腎上素、左旋多巴、去甲腎上腺素、沙丁醇等。⑤消炎鎮痛藥。消炎痛、大劑量的阿斯匹林、大劑量的撲熱息痛、嗎啡等。⑥抗癌藥物。四氧嘧啶、門冬酰胺、鏈佐脲菌素、環磷酰胺等。⑦女性避孕藥。其他:環孢素、苯妥英鈉、異煙肼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利尿藥和降壓藥、激素類藥物、抗癌藥物等。其致病機理有:①降低胰島細胞cAMP水平,從而抑制胰島素的分泌。②使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影響糖利用;使肝糖原異生作用增強,增加葡萄糖合成,產生胰島素的抵抗。③對胰腺有毒性作用,能損害胰島的B細胞,使胰島素分泌減少。以下分述一些常見藥物的致病機理及臨床表現。
1利尿劑
噻嗪類利尿劑在充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治療中有較好的作用,也有報告稱30%接受噻嗪類利尿劑治療的病人有糖耐量低減,其發生與劑量有關。發生機理與低鉀血癥引起的胰島素的分泌減少有關。體內總鉀的降低與胰島素分泌減少有關。補鉀有助于防止糖耐量惡化。另一個機制是應用利尿劑后,游離脂肪酸升高,外周組織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肝糖原異生增加;還包括對胰島素的直接抑制作用,增加兒茶酚胺的釋放及作用,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等機理。另外,噻嗪類利尿劑尚有對胰島A細胞的協同作用。氯噻酮較噻嗪類更容易引起低血鉀癥。在襻利尿劑中,糖耐量低減發生較少。低鉀引起的胰島素分泌減少還與前列環素E的合成有關。
2二氮嗪(Diazoxide)
二氮嗪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是增強周圍血管擴張藥,用以治療嚴重的高血壓或高血壓危象。因其能降低胰島素細胞cAMP水平而直接作用于B細胞,減少胰島素的分泌,并能增強兒茶酚胺釋放,增加肝糖原異生及改變外周對胰島素的利用,其副作用較噻嗪類利尿劑更常見、更嚴重,甚至被用于治療一時沒確診的或手術沒成功的胰島素瘤。應用本藥治療嚴重的妊高癥時,易通過胎盤,長期服用可致嚴重的新生兒高血糖,以致需要用降糖藥物治療。
3中樞作用的α-受體阻滯劑
如可樂定。早期的動物實驗顯示這些藥物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可樂定可減少胰島素的分泌。理論上,中樞作用的α-受體阻滯劑尚可通過中樞作用的α-受體作用影響糖代謝,但人類沒發現明顯引起糖耐量低減的情況。
4β受體阻滯劑
β受體阻滯劑可抑制胰島素的釋放,在非選擇性的β受體阻滯劑中,其抑制胰島素釋放的作用較強,另外可減少肝臟、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但總的來說,引起顯著高血糖的不多見。另外重要的是,β受體阻滯劑也可導致低血糖,且使發生的低血糖不易被察覺。
5鈣通道拮抗劑
胰島素的釋放有賴于細胞內鈣的增加,因此鈣通道拮抗劑被用于治療胰島素瘤。有人認為,其減少胰島素釋放的副作用是劑量依賴性的。但也有人報告沒證實硝苯地平對糖代謝的影響。有報告維拉帕米能減少胰高血糖素的釋放,增強肝臟攝取葡萄糖,有報告發現治療劑量的維拉帕米有顯著升高血糖的作用。
6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所致糖尿病又稱類固醇糖尿病。其作用機理包括增加糖原異生、減少外周對葡萄糖的攝取,在受體及體后導致胰島素抵抗,及刺激胰島A細胞致胰高血糖素增加,糖原分解加快,使腎糖閾下降。所有糖皮質激素均有致糖尿病的作用。一般來說,應用糖皮質激素的劑量和時間與糖尿糖的發生有關,如每天服用潑尼松50 mg以上易致病。類固醇糖尿病發病迅速,病情輕重不一,在多數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糖耐量低減,叫無糖尿病癥狀,空腹血糖升高可不顯著,但糖耐量曲線明顯異常;血糖、尿糖升高不成比例,因激素可使腎糖閾下降;偶可致非酮癥高滲昏迷,但酮癥酸中毒少見。
7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藥
有人認為雌激素和含有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藥都能引起糖耐量低減,也有人認為它雖然可致糖耐發生變化,但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性沒有增加,故認為只是已有糖尿病的病人不宜使用。
8鏈脲佐菌素
鏈脲佐菌素用于治療惡性胰腺癌,特別是胰島細胞瘤,可損害B細胞,引起的糖尿病臨床上似Ⅰ型糖尿病,也經常在制作糖尿病的動物模型中應用。
9環孢菌素
環孢菌素為免疫抑制劑,有用于防止Ⅰ型糖尿病的進展,但它同時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且為劑量依賴性的。機理是直接的B細胞毒性作用,但有的研究認為胰島素的抵抗是其機制。
10苯妥英鈉
中毒劑量的苯妥英鈉能引起高血糖,但治療劑量不會。使用苯妥英鈉后,人體胰島素釋放減少,胰島素水平下降,葡萄糖刺激引起胰島素水平下降。但其引起的糖耐量低減并不常見,也不嚴重。
在臨床用藥過程中,原來無糖尿病的病人血糖升高,或已知為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較差,停藥后血糖恢復正常或血糖較好控制,應考慮是藥物引起的血糖波動,應當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