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臨床的調查研究表明,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在各類疾病之首,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因此,防治心臟病就成了人們維護身體健康的頭等大事。
但是由于人們對心臟病還存在著一些不正確的認識,這對于心臟病患者防治該病十分不利,所以必須幫助人們糾正這些不正確的認識。那么人們對心臟病有哪些不正確的認識呢?
1 瘦人不會得心臟病
一般來說,胖人的血壓、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因此胖人患心臟病的幾率就高,所以醫生經常要求人們要減肥瘦身、保持適當的體重。但身體偏瘦的人絕對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為能夠引發心臟病的因素很多,如人體內高半胱氨酸過多、情緒長期抑郁或緊張、不愛運動等,這些因素與人的體形關系不大。另外,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專利”,瘦人同樣會得這些疾病。
2 不吃肉就不會得心臟病
很多人為了預防心臟病而拒絕吃高脂肪的肉類食品,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實踐證明,人如果長期堅持只食用蔬菜和水果等低脂肪食品,會導致糖類的攝入量過高,使人體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幫助消化糖類,從而會引起人體內一連串的變化,如可導致高密度脂蛋白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含量升高。這些變化會損害血管,其結果與患有高脂血癥一樣,都會引發心臟病。由此可見,人們只有在飲食中遵循葷素菜搭配、粗細糧結合的原則才能更有效地預防心臟病。
3 預防心臟病是中老年人的事
有人說,兒童的心臟病都是先天的,只有中老年人才會得后天的心臟病。這話不全對。兒童的心臟病確實多是先天的,心臟病的許多表現如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大都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話,許多心臟病患者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就已經得了心臟病。研究證明,許多心臟病患者在兒童時期其動脈血管內壁上會出現一些紫色條紋,這些紫色條紋就是日后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基礎。也就是說,心臟病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從兒童時期就開始發展了。因此,正常人應從兒童時期就開始注意飲食、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來預防心臟病。
4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心臟病
應該說,女性在進入絕經期以前由于受到雌激素的保護,患心臟病的幾率確實低于男性。因此,很多女性就將防病的重點轉移到婦科和乳腺疾病上了。而醫學資料顯示,女性死于心臟病的幾率遠遠大于死于婦科和乳腺疾病的幾率。尤其在絕經后,由于失去了雌激素的保護,女性患心臟病的可能性會大大增高。
5 心臟病發病時一定有疼痛的先兆
調查發現,有近1/3的心臟病患者在發病時沒有出現過胸部等部位的疼痛癥狀,而且這類病人的死亡率要高于發病時出現心前區疼痛的心臟病患者。專家提醒:女性、老年人和有過心衰病史的人最容易出現“無痛的”心臟病。因此這些人要高度關注心臟病發作時的非疼痛表現,如呼吸急促、不規則心跳、神經過敏、惡心、暈厥或過度虛弱等,以便盡早得到診治。
6 人一旦得了心臟病,治與不治病情都會越來越重
心臟病患者的病情會不會越來越重,關鍵取決于治療措施是不是科學。這些措施不僅包括藥物治療,還包括生活方式的調整。為此,專家提出了心臟病的三種生活療法:①心臟病患者可以采用練瑜珈功、靜坐等方式來解除精神緊張與心理壓力,以使身心得到放松。②心臟病患者應調整飲食結構,以素食為主,合理地搭配葷菜,并要戒煙、酒,少吃鹽和糖。③心臟病患者應堅持進行散步等溫和的體育鍛煉。心臟病患者如能堅持進行上述三種生活療法,一年后即可有效地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展,甚至可以使已經硬化的粥樣斑塊消退,從而大大降低其心臟病的發病幾率。
7 得了心臟病的人就一定會短壽
資料顯示,某研究部門對一個地區9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體檢時發現,其中患有心臟病的老人占總受檢查人數的17%。這些患有心臟病的老人之所以能夠長壽是因為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對心臟病治療的有效率和治愈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隨著心臟外科手術技術的發展,使得許多過去無法治療的心臟病得到了治療,這就大大地延長了心臟病患者的壽命。因此心臟病患者千萬不要悲觀,只要遵從醫生的指導,堅持正確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