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1個小時內奪命的猝死,大多為心源性猝死,其主要原因是在冠心病基礎上的室顫。臨床發現,越來越多三四十歲的中年男性開始出現冠心病,而且男性比女性早發病十年左右。
10-12月為猝死第二高峰
劉南主任對記者稱,猝死是內因加外因的結果,七成半的猝死是冠心病發作的結果,有1/4的冠心病以猝死為首發表現,在猝死發生前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病。他稱,本身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臟病、心律失常的人,心臟結構、功能不正常的人,在外因的誘發下,都容易發生猝死。他還指出,其中季節變化是其中一個外因,天氣變化能形成猝死高峰,如每年的秋冬、冬春交季時。
專家指出,猝死高發于冬春季,即1-4月份,其次是10-12月份的秋冬季,這與氣溫變化明顯,而人體植物神經調節無法快速調節適應,以致交感神經過于興奮,出現血壓高等癥狀有關。此外,劉南主任還指出,現在處于10-12月的猝死第二高峰期,除了氣溫變化將漸增外,天氣干燥也成為外因之一。“秋冬季天氣干燥,人體容易失水,導致血液黏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導致猝死。”劉南主任稱。
喝酒、興奮、過度運動都危險
日前,我國著名導演謝晉也發生猝死。據其相熟者稱,他一直有心臟病,之前家人一直控制他飲酒,但回家鄉上虞參加母校百年校慶時,興奮之余喝了些酒,此次意外可能與他喝酒有關。
一位40多歲的公務員干部,平時很愛打籃球,在同事眼中是個身體很棒的人。不想,前幾周卻突傳打球時猝死的噩耗,家人非常不解,因為這位干部以前并無心臟病記錄。
對于猝死的誘發因素,劉南主任強調,飲酒、情緒波動、過度運動都可以誘發猝死,尤其是每6時至12時之間、醒后3小時為猝死高發時段,受害者包括沒有潛在心血管疾病的人。劉南主任認為,無論是長期飲酒、情緒波動,還是進行緊張激烈運動,都可使體內代謝速率增快,血液中的兒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時易出現心肌缺氧缺血。血、氧供不應求下,心臟會出現急性缺血,引發心臟驟停和腦血流中斷,從而發生猝死。因此,專家建議,心臟不好者不宜在早上的危險時間進行晨練、飲酒等,還要盡量保持平靜的心情。
心臟驟停應就地心肺復蘇
“10年前,上海地區曾有統計過,4000多例院外猝死病例,現場搶救成功的只有幾十例。”劉南主任告訴記者,猝死一旦發生,能現場救活的比例很低,而在門診中,幾乎難以遇到發生猝死后能現場救活的病例。“一位已經60多歲的男病人被送入急診室,原來他在路邊發生了心臟驟停,送到醫院還能有心跳,這在急診中很少見。一打聽才知道,當時有位護士經過,看到這位男病人出事了,馬上幫他做心肺復蘇等救治,這才讓他當場恢復了心跳。”
劉南主任稱,當發現有人突然倒地或突然意識喪失,打電話叫醫生根本趕不及,急救的反應時間至少10分鐘,應該第一時間幫病人做心肺復蘇。國際上通用的心肺復蘇用的是ABCD法:第一步要打開氣道:檢查清理口腔,用“壓頭抬頦”法打開氣道;第二步要人工呼吸:給予兩次人工呼吸,試探氣道是否暢通;第三步要胸外心臟按壓;第四步給予電擊除顫和注射腎上腺素,由于條件限制,這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目前還難以實施。
■破招秘笈
有統計顯示,約1/4的猝死病人在死亡當日有心絞痛、心悸、過度疲勞或呼吸困難,如果能重視心臟性猝死早期出現的癥狀和體征,及時診斷治療,部分病人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
秘笈一 氣溫、氣壓變化大的季節變換時期,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須提高預防意識,一定要有人陪伴照料。
秘笈二 積極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不隨便停藥。
秘笈三 健康飲食及生活習慣。不抽煙、不飲酒,少吃糖、鹽,以高蛋白、易消化的雞、魚、大豆、牛奶等食物為主,多進食新鮮蔬果。
秘笈四 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學會利用生活中的興趣來減壓,學會調整情緒,少生氣。
秘笈五 適當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宜突然加大運動強度,步行是簡單安全的運動。
秘笈六 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