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效果不見得比藥物快
“你發燒,是吃藥?肌肉注射?還是輸液治療的?”記者隨機采訪了20位市民,他們中30%是服藥,70%是輸液,沒有人接受過肌肉注射。
不少人認為打針比吃藥療效好、見效快。省婦幼保健院兒內科主任周曉勤告訴記者,曾有一位老人帶著孫子來看病,她診斷之后認為孩子不需要打針,吃點藥回去休息一下就行了,誰知老人聽了之后很不高興,埋怨醫生對孫子的病情不重視。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施先艷指出,很長時間以來,不少人患病后認為靜脈輸液比吃藥和肌肉注射見效快、效果好,很多人無論得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就要求醫生輸液治療,這其實是對醫療行為認識上的一種誤區。
有的人認為,口服藥的生物利用度沒有注射劑高,但事實上,現在口服藥的生物利用度也可以達到90%,而且出現了很多新型的高效藥物,像接受手術后病人營養差,以前只能靠注射給藥,現在則有很多種高效的營養補充劑來完成補充營養的作用,不必再依賴注射液。針劑的純度雖然比口服藥物高,但由于其制作工藝較復雜,在除去雜質的時候有效成分也會損失,所以注射劑的有效成分比口服藥劑要少。患者認為打針來得快,其實注射劑雖然起效快,但是最終效果與口服藥是一樣的,只不過口服藥有一個吸收的過程。
靜脈輸液有風險
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唐漢生說,靜脈用藥由于藥物直接進入血液,能迅速吸收,因此起效較快。但人體有一套自身保護系統,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將有害物質阻擋在外面。如果用尖銳的東西突破這道屏障,迫使機體承擔起強加的吸收、代謝工作,很容易出問題,而且會直接損害肝、腎等器官,引起不良反應。因此,輸液是所有給藥途徑中引起不良反應最多、最嚴重的一種。
有藥學專家介紹說,開放人體靜脈通道的任何形式都是有風險的,注射液中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微粒過多則可能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進一步導致組織缺氧,產生水腫和靜脈炎。而且輸液中所配的藥物越多,所含的微粒就越多。如果輸液器、藥品等質量再不合格,輸液配伍也存在問題的話,微粒所造成的后果將更為嚴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多種藥物并用可能因藥物間發生反應,從而使產生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高。據統計,數種藥物并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分別為:2-5種占4%,6-10種占10%,11-15種占28%。
“屁股針”為何退居二線
在許多中年人的印象里,孩提時都是打“屁股針”(肌肉注射),為何現在“屁股針”退居二線了呢?有專家說,一是由于肌肉注射適用于少量藥物,不如靜脈注射吸收好。再加上有時肌肉注射易形成局部腫塊,引起疼痛,還有的小孩因肌肉注射形成“蛙腿”。因此,“屁股針”慢慢退居二線。另外,肌肉注射劑量有限,一天內需重復注射保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有的患者怕麻煩而不愿接受。
但也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里面有企業和醫院的高額利潤因素所在。發燒的口服藥處方最多幾十元,而輸液至少要上百元。因此現在“一邊是輸液的高風險,一邊是輸液劑型的高產量和臨床濫用。”有些業務水平不高、責任心不強的醫生不管患者病情輕重、年齡大小、總是給病人輸液。盲目用藥、隨意用藥不僅增加了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也導致了藥費上漲。
能吃藥不打針 能打針不輸液
世界衛生組織提倡這樣的用藥原則: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也就是說,如果能口服藥物,最好不采取注射的方法,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采用靜脈注射。即使必須注射的也應該盡量減少注射的次數,同時減少注射劑聯合使用的種類,避免不良反應和配伍禁忌的出現。
安全用藥的四個原則是安全、有效、經濟、適用。從安全角度講,口服藥物是最安全的,如果不是嚴重感染最好不用注射劑。而且使用口服藥物相對來說價格便宜,服用方便,不像注射劑只能由專業人員完成,對病人來說是省時省力的選擇。
醫學實踐證明,一些常見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通過口服藥物治療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說感冒大多數是由病毒引起,對于病毒目前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單純靠輸入抗生素根本無效,即使是細菌引起的輕度感染,也不必輸液治療,口服抗菌藥或肌肉注射抗生素即可治愈。
但專家也指出,有些情況下,口服藥物的效果并不好,必須注射給藥,這包括:一、吞咽困難,存在明顯的吸收障礙(如嘔吐、嚴重腹瀉、胃腸道病變)或潛在的吸收障礙。二、需要很高的組織藥物濃度,而口服給藥不易達到高濃度的情況;疾病嚴重、病情進展迅速,需要給予緊急治療的情況。三、患者對口服治療依從性差。這些情況,都應聽從醫囑,及時采取注射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