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慢支”是慢性支氣管炎的簡稱,多因急性支氣管炎未及時治愈轉變而成。初冬,正是支氣管炎的高發季節,據統計,我國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支氣管炎的發病率為15%~30%左右。臨床上常表現為咳嗽、咳痰,或伴有氣短、喘息等,嚴重者可并發肺氣腫、肺心病,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支氣管炎分為急性和慢性,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以中老年人多見。此病冬季發病多于夏季,山區多于平原,中老年人多于青年,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多于空氣清新的地方,北方多于南方。急性支氣管炎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慢性支氣管炎就比較復雜和危險,不僅僅由于中老年人多有基礎疾病,使病情復雜化,慢性支氣管炎本身遷延不愈,也會形成慢性阻塞性肺氣腫,使身體長期處于缺氧狀態,促進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診斷,有標準
醫學界認為,凡是1年當中有3個月咳嗽,這種情況連續2年以上,而且咳嗽不是由于心肺等其他疾病所致,就可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
就診,選中醫還是西醫?
西醫:對于支氣管炎,西醫治療主要依靠抗生素治療,對急性支氣管炎來說,抗生素及時有效,但如果未能及時阻斷急性支氣管炎的進一步發展,形成慢性支氣管炎后,抗生素的耐藥性就突出表現出來了,病情長期控制效果不佳。西醫的主要優勢在于應用抗生素、激素、支持療法三大手段,能夠在急性發作時快速緩解癥狀,但手段相對來說比較貧乏,容易出現不能阻斷病情發展,一旦出現抗生素的耐藥性,就很難控制病情惡化。
中醫:治療手段非常豐富,對于慢性支氣管炎,能夠根據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個體給與辨證治療。支氣管炎在中醫多屬于咳喘范疇,可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型,內傷中以慢性支氣管炎占多數。中醫認為慢性支氣管炎的發展有其特有的過程,首先是內有痰飲,同時久病必虛,在肺脾氣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肺腎兩虛,腎陽不足,水液不化、氣化不好,水飲停留,水飲上肺則喘,水飲凌心則心悸,最終發展為腎不納氣,表現出臨危征象。中醫針對這一系列的病情變化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如二陳湯、滌痰湯、溫膽湯、苓桂術甘湯、真武湯、生脈散、牡蠣散、百合固金湯等,都是針對不同階段使用不同辨證方法的代表方劑,但中醫治療的弱點在于不是十分具體和量化,一個好的方法想要推廣比較困難,對醫生的要求也比較高,不僅僅要求辨證準確,還要求選方用藥恰如其分,配伍嚴謹。同時,也受到劑型的限制,有些患者對于傳統湯藥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選藥,選湯藥還是中成藥?
選擇中醫治療之后面臨的就是選擇藥物劑型的問題,中成藥和湯藥哪一個更適合您呢?
目前看來,傳統的湯藥仍然是中醫的主要治療手段,現在的中成藥有沖劑、口服劑、注射液等多種劑型,但還不能從根本上代替湯藥。
|
中成藥 |
湯藥 |
針對性 |
弱 |
強 |
靈活性 |
弱 |
強 |
服用 |
方便 |
不方便 |
所含藥物劑量 |
相對較小 |
大 |
選藥,辨病證,看成分
無論是選擇中成藥還是湯藥,主要還是要看其含有的藥物成分。治療老慢支,一定要辨證選擇藥物,應分辨是屬于外感還是內傷。如果是外感引起的,則以解表、清熱(肺、胃)為主,內傷引起的則應辨證論治,隨癥加減。
1.痰熱郁肺型
癥狀可見咳嗽、氣粗,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黏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喜飲水等。
治法:清熱化痰,止咳定喘。
中藥成分:瓜婁、貝母,冬瓜仁,黃芩、知母,麻黃、石膏、甘草、枇杷葉、蘇子、葶藶子。
推薦中成藥:清肺抑火丸、橘紅丸、消咳喘、二母寧嗽丸、痰咳凈、清氣化痰丸、竹瀝達痰丸、川貝枇杷露。
還有一部分熱癥傷陰者,可選用具有滋陰潤肺功能的中成藥進行輔助治療,如秋梨膏、養陰清肺丸等。
2.外寒內痰(外感風寒、內有痰飲)型
癥狀可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滿癖,倦怠乏力等。
治法:宣肺散寒、燥濕化痰。
中藥成分:麻黃、杏仁、陳皮、半夏、茯苓、生姜、甘草、息星、蘇子、葶藶子。
推薦中成藥:急支糖漿、止嗽定喘口服液、復方川貝精片、羚羊清肺丸、銀黃口服液、解肌寧嗽丸。
3.寒痰壅肺型
癥狀可見咳喘氣急,勞則加重,胸部脹悶,痰白而稀,納少,倦怠等。
治法:溫肺化痰。
中藥成分:麻黃、杏仁、半夏、茯苓、干姜、蘇子、葶藶子、白芥子。
推薦中成藥:小青龍合劑、痰飲丸等。
4.脾肺氣虛型
癥狀可見低熱或不發熱,咳嗽無力,氣短,活動則加重,面色蒼白,常自汗出,納差,精神不振等。
治法:健脾益氣、斂肺固表。
中藥成分:黃芪、人參、茯苓、白術、生牡蠣、浮小麥、五味子、桑葉、杏仁、枇杷葉、百合。
推薦中成藥:玉屏風散、生脈飲、利肺片、潤肺膏、益肺膠囊、蛤蚧定喘膠囊等。
5.肺腎兩虛型
癥狀可見咳嗽、氣短、呼吸急促、不能平臥、痰白而稀,面色白、手足發紫等。
治法:益氣固表、溫補脾腎、化痰逐飲。
中藥成分:茯苓、桂枝、白術、附子、炮附片、干姜、人參、五味子、白果、前胡、桔梗、枇杷葉、炙甘草、白芍、蘇子、葶藶子。
推薦中成藥:固腎定喘丸、黑錫丹。
6.氣虛血淤型
這一類型不是單獨發生的,癥狀一般是在前面的基礎上見唇甲紫紺等。
治法:活血通脈。
中藥成分:在前面的基礎上加上活血的藥物,如丹參、桃仁、紅花、川芎、桂枝等。
中成藥:復方丹參滴丸等。
盤點常用中成藥
名稱 |
功能主治 |
用法與用量 |
禁忌及注意事項 |
清肺抑火丸 |
用于肺熱咳嗽 |
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 |
孕婦忌服;風寒咳嗽及脾胃虛寒者忌服 |
蛇膽川貝口服液 |
用于熱痰咳嗽、燥痰咳嗽、小兒痰喘 |
口服液:每支10毫升,每次1支,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
脾胃虛寒及痰濕陽虛咳嗽忌用,孕婦慎用 |
橘紅丸 |
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咯出 |
口服,每次2丸,每日2次 |
|
消咳喘 |
用于咳嗽、氣喘、短氣,甚或不能平臥等癥 |
糖漿劑:內服,每次70毫升,每日3次 |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二母寧嗽丸 |
用于咳嗽痰黃,不易咯出,胸悶氣促,咽喉疼痛 |
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
1.風寒咳嗽或痰量多而持續咯痰的患者不宜服;2.忌食辛辣之物 |
痰咳凈 |
咳嗽痰多,氣促氣喘 |
散劑:含服每次0.2克(一小藥匙),每日3次 |
不宜沖服,以保療效 |
清氣化痰丸 |
用于痰熱咳嗽 |
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小兒酌減 |
淡姜湯下 |
竹瀝達痰丸 |
用于痰熱上壅,咳喘痰多,大便干燥,煩悶 |
口服,每次6~9克 |
|
川貝枇杷露 |
用于風熱咳嗽 |
合劑:內服,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
外感風寒咳嗽者忌用 |
秋梨膏 |
用于陰虛肺熱之咳嗽喘促 |
煎膏劑:每次15克,每日2次,溫開水沖服 |
忌食辛辣 |
養陰清肺丸 |
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或無痰 |
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
|
急支糖漿 |
用于治療急性支氣管炎 |
口服,每次20~30毫升,每日3~4次,小兒酌減 |
|
復方川貝精片 |
用于風寒咳嗽 |
口服,每次3~6片,每日3次,小兒酌減 |
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及孕婦慎用 |
止嗽定喘口服液 |
用于發熱口渴,咳嗽痰黃,喘促,胸悶 |
每次10毫升,每日2~3次 |
|
羚羊清肺丸 |
用于肺胃熱盛,感受時邪 |
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 |
|
銀黃口服液 |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咽炎 |
口服,每次1~2支,每日3次 |
|
解肌寧嗽丸 |
用于小兒頭痛身熱,咳嗽痰盛,氣促,咽喉疼痛 |
口服,小兒周歲每次半丸,2~3歲每次1丸,每日2次 |
|
小青龍合劑 |
用于風寒水飲,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稀 |
口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用時搖勻 |
|
痰飲丸 |
用于脾腎陽虛,痰飲內停者 |
每次14粒,每日2次 |
溫開水送服 |
生脈飲 |
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脈微自汗 |
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膠囊,每次4粒,口服,每日2~3次;袋泡茶,開水泡服,每次1袋,每日3次 |
|
利肺片 |
用于肺癆咳嗽,咯痰,咯血,氣虛哮喘,慢性氣管炎等 |
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
如有胃腸不適,可飯后服用,兒童用藥應遵醫囑 |
潤肺膏 |
用于肺虛氣弱,胸悶不暢,久咳痰嗽 |
口服或開水沖服,每次15克,每日2次 |
|
蛤蚧定喘膠囊 |
用于虛勞咳喘、氣短胸悶、自汗盜汗等 |
口服,每次3粒,每日2次,或遵醫囑 |
|
益肺膠囊 |
用于治療肺陰不足咳嗽,慢性支氣管炎 |
口服,每次3~4粒,每日3次 |
|
固腎定喘丸 |
用于肺腎氣虛型慢性支氣管炎 |
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 |
|
黑錫丹 |
適用于真元虧憊,上盛下虛,痰壅氣喘,胸腔冷痛者 |
口服,每次1.5克,每日1次 |
用姜湯或淡鹽湯送服 |
注:
1.以上藥物服用1周后病證無改善,應停止服用,去醫院就診;
2.服藥期間,若出現高熱,體溫超過38.5℃,或是出現喘促氣急者,或是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或是痰中出現膿血者應到醫院就診;
3.長期服用,應向醫師或藥師咨詢;
4對藥物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5.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服用;
6.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護下使用;
7.請將此藥品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
8.如正在服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