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能引起關節嚴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結締組織的疾病。本病的發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和自身免疫有關,病變的發生是由于這種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對機體產生損害而造成。一些支原體、病毒或細菌被認為是病原體,此外寒冷、潮濕、疲勞、營養、遺傳、創傷、精神因素等,常與本病發生有關。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為三期:早期、中期、晚期。
中醫相關病癥:參見痹證、歷節病、麻木、瘀證。
自診要點
初發起病緩慢,先出現疲倦乏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癥狀,可持續幾周到幾個月。隨后發生某一關節疼痛、僵硬,以后關節腫大日漸顯著、周圍皮膚溫熱、潮紅。開始往往是一兩個關節受累,游走不定。以后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受累。發病常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逐步發展至其他關節。
因此,好發于手、足等小關節是本病的特點,累及至大關節則以髖、膝較多見。晨僵是發病的典型表現,其程度和持續時間,往往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活動度相一致。隨著病變的發展,受累關節最后變得僵硬而畸型,膝、肘、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活動嚴重受限。
除關節癥狀外,發病過程中患者還可伴有不規則發熱、脈搏加快、貧血等。部分患者在關節隆突部位出現皮下小結,堅硬如橡皮,提示疾病處于嚴重活動階段。少數患者在活動期有淋巴結及脾腫大。眼部可有鞏膜炎、角膜炎、結膜炎。心臟受累主要影響二尖瓣,但出現臨床表現者較少。若影響肺部可出現胸膜炎、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類風濕肺心病等。
治療建議
患者應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常用西藥有阿斯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炎痛喜康等。治療無效者、頑固病例、嚴重關節病變或嚴重眼皮癥患者,可考慮使用金制劑、免疫抑制劑以至腎上腺皮質激素。這些藥物的使用均應聽從醫生的指導并依賴醫生處方購買。
對晚期病變,已有關節畸形和強直者,可作矯形手術或人工關節置換。
也可在中醫辨證指導下選用中成藥或方劑治療:
(1)屬寒濕阻遏型的,宜溫經散寒,祛濕通絡。可服舒筋活絡丸、小活絡丸等。
(2)屬濕熱浸淫型的,宜清熱除濕,宣痹通絡。可服濕熱痹沖劑、濕熱痹片、當歸拈痛丸、四妙丸等。
(3)屬肝腎不足型的,宜補肝腎,壯筋骨,祛風濕。可服獨活寄生丸、虎骨木瓜丸等。
注意事項
1.保持室內溫暖、清潔、陽光充足,盡可能避免潮濕及陰冷環境。
2.有發熱及關節腫痛、全身癥狀嚴重者應注意休息,至癥狀基本緩解為止。
3.視病情的變化應逐漸加強活動;有慢性病灶如扁桃體炎等,在健康情況允許下,盡早摘除,以防誘發和加重病情。
4.本病宜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飲食,如蛇肉、羊肉、狗肉、白鴨、鱔魚、骨髓、豬蹄、生姜、花椒、薏米、新鮮水果、蔬菜等均可選用。寒濕重的患者,宜用蔥、姜、茯苓、陳皮等。濕熱重的病人,宜用豆芽、絲瓜、冬瓜等品。
5.可選用一二種藥酒,如杜仲浸酒、白花蛇酒、攝風酒、牛膝酒、海桐皮酒、豹骨木瓜酒、丁公藤酒、虎骨酒、五加皮酒等,根據個人情況適量飲用。
6.應具有樂觀主義精神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克服精神壓力,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