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事件發生以后,一位自稱是“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的網友在網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三鹿奶粉事件背后大秘密”的文章,引起軒然大波。
文章中提到,2007年,“毒奶粉”事件的罪魁禍首三聚氰胺還曾引起了一場寵物食品的中美糾紛。在食品制作過程中,需要檢查蛋白質含量,但是直接測量蛋白質含量技術上比較復雜,所以業界常常使用一種叫做“凱氏定氮法”的方法,三聚氰胺被派上大用場了。用三聚氰胺的花費只有真實蛋白原料的1/5,所以造假者便用三聚氰胺“增加”產品的蛋白質。三聚氰胺是一種白色結晶粉末,沒有什么味道,摻雜后不易被發現,這也成了造假者用它的原因。
1994年《國際化學品安全手冊》表明:長期或反復大量攝入三聚氰胺可能對腎與膀胱產生影響,導致產生結石。據說當時美國人發現三聚氰胺后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為啥添加這玩意,還以為是老鼠藥污染造成的。記得當時美國新聞媒體報道都是懷疑中國糧食倉庫看管不嚴,造成老鼠藥污染。后來終于有知情的中國人忍不住,偷偷告訴美國人這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奧秘,高手云集的美國學術界這才恍然大悟,明白過來這復雜的高科技造假過程。
這次的三鹿奶粉事件,受“污染”的都是最便宜的18塊錢一袋的嬰兒奶粉,顯然,三鹿為了占領農村奶粉市場這塊最后的肥肉采取了低價傾銷戰略,但是賣這18塊錢一袋的奶粉連本錢都不夠,大量生產豈不虧老本了嗎?于是為了節省成本,用廉價大豆蛋白粉來替代奶粉。大豆蛋白粉本來也沒啥,但里面卻添加了偽造蛋白質的三聚氰胺,才最終制造出這起轟動全國的三鹿奶粉事件。另外,如果你想知道三聚氰胺這玩意在中國食品工業和飼料工業應用的廣泛性,“蛋白精”也許就是這個。三聚氰胺這個黑手,從最初的牛羊飼料市場開始蔓延,發展到今天,終于伸到了嬰兒奶粉這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