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嚴肅處理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國務院決定啟動重大食品安全事件I級響應:對患病嬰幼兒實行免費救治;對不合格奶粉立即實施下架;盡快查明奶粉污染原因;嚴肅處理違法犯罪分子和相關責任人;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質量監管機制。(9月15日《新華網》)
這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竟然出現在全國知名奶粉品牌、國家免檢產品稱號的“三鹿奶粉”身上,這在消費者當中引起極大的憂慮。有網民指出:“三鹿”都爛了,中國人還能放心喝啥?
這起案例并非獨例。還有類似的知名企業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這些都在拷問我們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特別是國家食品免檢制度。
按現行的食品免檢制度,凡是獲得國家免檢資格的食品,在三年之內可以免于各種檢查。實行該制度既是國家對某一品牌的認可,是企業的一種榮譽,也是對企業的一種保護,使企業集中精力抓生產,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檢查,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創造一個良好、寬松的外部環境。
消費者買東西時都圖個質量好,用著放心。特別是對于食品安全問題,人們的期待更高,于是才有了國家免檢產品、綠色環保標志等國家質量認證。而事實上,大部分貼著國家質量認證標簽的產品,也都以過硬的質量贏得了老百姓的良好口碑。
作為已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稱號的企業而言,這塊“金字招牌”得來不易,作為企業有責任對自己的品牌負責,不能為了利益而泯滅了良心。國家將質量檢測權限一定程度地下放給企業。國家質量檢測關口減少了,企業的質量檢測關則顯得更加重要了。企業能否嚴格把好產品質量關,能否生產出質量優良的產品,都要依靠企業的自律。一旦企業自身的經營理念出現了偏差,產品質量檢測中出現了疏漏,就會造成這樣那樣的質量安全事故。三鹿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作為相關的質量監管部門,有責任把法律賦予的權力光明正大地用好、用到位,以高度的責任心擔負起質量監督的重任,把好安全生產的關口,任何一個環節疏忽懈怠乃至失職瀆職,都可能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三鹿事件”暴露了有關監管部門的軟脅。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監管措施,加大監管力度,尤其是注意避免留下“三鹿企業”這樣的“死角”,不能由于大企業信譽度好而疏于監管,更不能因為發了“招牌”就什么都不管了。
我國推行食品免檢制度已有8年之久,由于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曾有人大代表建議廢除食品領域國家免檢制度。依我看來,這項制度對于扶優扶強、引導消費還是利大于弊的。不必因為這些食品事件就因噎廢食。
現在迫在眉睫的工作是完善食品免檢制度。首先,國家授予企業“免檢產品”稱號要更加嚴格。在產品達到一定質量標準后,還要充分聽取專家、學者乃至廣大消費者的意見。其次,要按照行業、根據產品對群眾健康生命安全的影響嚴格劃分免檢產品的免檢時限。最后,要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情況下對這些國家免檢產品定期抽檢。
另據16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報道:國務院迅速組織安監部門對全國范圍的奶粉生產企業進行認真地排除,及時、逐一公開了許多不合格的產品。而不合格的奶粉產品之多,讓我大吃一驚。
國務院對此事件的高度重視,對杜絕此類事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憂慮的是:每次安全事故過后,都有一個加大監管完善制度的過程,都有負責人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但過后這種安全事故又死灰復燃!也就是說,制度制訂得再完善,只要職能部門落實不到位,到頭來再完善的制度還是要流于形式的。其后果遠比問題奶粉對人體的危害嚴重得多,可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