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哈根達斯這樣的國際巨頭都栽在牛奶上,那么光明牛奶能出事也就不那么讓人奇怪了。
業界把2005年稱為牛奶行業的整蕭年。這一年中國的牛奶問題還真是不少。時下提到牛奶人們不免會心有余悸。
2005年3月份,2.8萬多盒“人造牛奶”首次現身國內山東;4月份,河南也陸續發現“人造牛奶”;5月份,“人造牛奶”出現在北京市場。
2005年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近期該省市場兒童食品質量抽檢報告,“雀巢”金裝版成長3+奶粉被列入碘超標食品目錄,北京等地又相繼發現碘超標奶粉,很多地方責令企業收回超碘產品。
6月7日,鄭州光明乳業有限公司將“變質光明牛奶返廠加工再銷售”的做法被河南電視臺曝光。6月10日,《都市快報》報道稱杭州出現光明“早產奶”;6月13日,《中國經營報》報道稱上海市出現光明“早產奶”,光明牛奶陷入困境。
7月,繼光明之后,河北著名牛奶品牌三鹿也陷入早產奶的丑聞;上海出現“人造牛奶”消費者談奶變色。
也難怪,這諸多的惡心事讓人們對牛奶也反了胃。
品牌誠信極度缺失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只因喝下劣質牛奶就造成身體畸形的大頭娃娃呢?
人們不禁要問:這些制造與銷售劣質奶粉的企業是如何獲得合法證照的?長期制假售假的企業又是如何得到“榮譽滿堂”的呢?我們所謂的放心牛奶在哪里?
這是個品牌缺失的年代,所謂的誠信品牌也難以讓人放心。其實人們憤憤不平的心理很容易理解的,這些事件與市場主體的商業道德低下,自律意識欠缺,奶粉生產者與經銷商的“黑心”是密切相關的。但換角度而言,任何一個企業在成立之初,初衷都是好的,然而面對激烈的失常競爭和利益的誘惑是很多企業偏離了責任和誠信的坐標,甚至越走越深。
我們僅僅對生產者和經銷商進行道德譴責和法律制裁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如果制假售假行為是一時一地或個別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行為的話,將全部責任都歸咎于生產者和銷售者是不難理解的。而現在的制假售假行為不再是一時一地而是全國范圍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也不是一兩家而是無數家,遍布全國各地天南海北,一些生產者并不是我們想象的證照不全、偷偷摸摸進行生產銷售的“黑窩點”,而是“證照齊全”的“正規”企業,有的還“榮譽滿堂”,甚至有的還被授予了“馳名商標”,有的是“免檢產品”,有的質量也由保險公司承保。
品牌的樹立有多難,真不亞于一個百年樹人的過程,然而我們對于品牌的倒下卻是歷歷在目,一批劣質的產品就可以砸倒一個辛辛苦苦樹立起來的招牌。
擦亮招牌勢在必行
牛奶質量事故成了導火線,2005年中國的牛奶市場有點冷。成都、青島、沈陽、哈爾濱、長沙、昆明等城市乳業大戰非常激烈:成都各大賣場里的蒙牛、光明、伊利等品牌牛奶紛紛降價;重慶大多數品牌的降價幅度達50%以上;而青島甚至出現了牛奶價格不如礦泉水的現象。
我國的“牛奶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牛奶經濟”關系到全中國人民的利益,我們不得不重視,盤活“牛奶經濟”意義重大。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有人做過統計,我國人均占有牛奶量處在世界較低水平,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喝到2毫升,也就是說,中國人每人只能喝到一試管的牛奶。然而,2004年我國奶制品總產量達2368萬噸,人均消費18公斤。目前世界平均消費量為98公斤,發達國家在200公斤以上。
盤活“牛奶經濟”受益的當然是廣大奶農的利益。由于國內社會上健康和營養意識的增強,特別是提倡中學生“每日一杯牛奶”的生活習慣之后,人們對牛奶的態度發生改變,牛奶消費量飆升。但相對于全球人均奶類的消費量為98公斤來說,我國人均奶類的消費量為10公斤的現實表明“牛奶經濟”前景十分光明。于是,一些企業在沒有摸清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紛紛上馬,號召農民飼養奶牛。結果,盲目的生產,導致牛奶生產相過剩,奶農不得不低價賣掉鮮奶,更有甚者倒掉鮮奶或拿來喂豬,這樣受損害的當然是那些奶農了。
盤活“牛奶經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更關系到廣大老百姓的利益。雖然中國國內的奶制品消費水平遠遠低于西方國家,有著很大的發展和利益空間,但只要我們的領導和企業考慮到廣大人民的利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追求眼前利益,制定合理的“牛奶經濟”發展規劃,盤活我國的“牛奶經濟”不應該是一件難事。那樣,廣大人民受益,國家和企業也同樣受益。
隨著復原乳蓋子逐漸揭開,一種新的趨勢也開始顯現,國內乳品企業紛紛開始關注原材料基地建設,搶占奶源出現熱潮,“得奶源者得市場”重又得到共識。蒙牛日前宣布在黑龍江省尚志市全資新建一個日處理150噸鮮奶的液態奶生產企業,計劃在2006年元旦前后開工投產。伊利總投資達12多億元的產能擴張計劃也宣布全面開花,并且開展了系列奶源擴張,先是收購內蒙古第三大乳業公司牛媽媽30%的股權,投資2.5億元興建年產量30萬噸的生產基地。
這場關于牛奶的賽事絕對不是一個做秀場,比賽的規則是誠信,評委是全國的老百姓,這里玩不得半點虛假。品牌的鑄造需要多年的艱辛,也是一個需要時間和誠信來鍛造的過程。
時下流行一句話:做人要厚道,乳業老大們能不能對我們的消費者也厚道一點。奉勸牛奶生產企業不妨學學我們的中華老字號,寧愿傾家蕩產也要留下個金字招牌。